余老頭想想就點頭,余何氏說完就要出門了。
余青梅現在呆著也是無聊,天氣比寒冬的時候暖和一點,也想出門子溜達,“娘,我也要去,我叫上兔兔和妞妞一起。”
余何氏點頭,自家閨女還有孫女都越發懂事,這一個冬天在家里呆下來也是該去村里溜達溜達了。
“兔兔、妞妞,姑姑要去嬤嬤家,你們去不去呀?”余青梅出門喊道。
兔兔和妞妞聽到余青梅的聲音都從屋子里跑出來,異口同聲說道,“去,去。”
然后余何氏帶著三個小不點一起走去余劉氏家,還在路上碰到來自家的余東來一行人,雙方互相問候叫人。
“大哥,大嫂在家的吧。”余何氏問道。
“哈哈,在的。”余東來笑呵呵的回答。
“好嘞,我找大嫂去說點事。”余何氏說完帶著三個娃繼續走。
“嬤嬤、嬤嬤……”余青梅進了院子就開始叫喚。
余劉氏聽見從屋內出來,“我們青梅來了,哈哈。兔兔和妞妞也來了,快,進屋坐,嬤嬤給你們拿好吃的。”
“娘,不用給她們拿吃的,剛吃好午飯呢。”余何氏上前扶住余劉氏說道。
“就吃幾塊糖,不飽肚子的,之前過年蓮花還有荷花拿來的,我特地給她們幾個娃留的呢。”余劉氏說道。
“娘,今兒我來是找大嫂來的。”余何氏說明來意。
“找你大嫂啊,那我們拿好糖直接上她屋子去。”余劉氏先回屋拿糖。
王阿菊在屋里聽到余何氏她們的聲音,把正在縫制的手套放下,然后出了屋子,“弟妹,怎么過來了?是不是有啥事呀?”
余何氏扶著余劉氏剛拿好糖出來,“大嫂,今兒就是找你來的,有些事跟你說。”
王阿菊一聽是特地找她的,那應該就是手套、頭繩的事了,“弟妹,那我們進屋說,剛好山偉媳婦她們也在屋里做呢。”
余何氏扶著余劉氏,后面跟了三個小不點一起進了王阿菊的屋子。
屋子里或站或坐的,好多人,山偉媳婦王美麗、水偉媳婦劉草、余香梅、還有余美美、余招招、余娣娣、余寶寶幾個娃也都在。
等余何氏她們進屋,滿滿當當的有一屋子了。
“招招,你帶弟弟妹妹們先去外面。”王阿菊說道。
余劉氏見老大家的幾個娃出去了,才把懷里的糖包拿出來,“來,我們青梅、兔兔、妞妞來吃糖,這是特地給你們留的,剩下的帶去給涂涂、牛牛吃,你們堂哥、堂姐他們都已經吃過了,放心拿著啊。”
余青梅接過糖撲到余劉氏懷里一陣撒嬌,逗得余劉氏笑顏逐開,然后打開糖包,給兔兔、妞妞一人塞了一顆糖。
余何氏看王阿菊她們做的頭繩、手套,“大嫂你們做得真好看。”
王阿菊一臉笑意,“哈哈,都是弟妹你們教的好。”
“大嫂,今兒來是想跟你說個事。”
“弟妹,啥事你盡管說。”
“是這樣,我們打算明兒一早去鎮上賣恭桶、手套這些……大嫂,你看這時間……”
“明天好呀,哈哈哈,那還是跟上次那個時辰一樣去弟妹家。”王阿菊一聽明兒就去鎮上很是開心。之前賣了一次恭桶,十八個大的、十八個小的,自家剛開始學,也沒做多少,小弟和弟妹也給算了五個大的、五個小的,分了六百五十文,半兩多呢。這次自家做熟了也做的多,肯定能分到更多,還有頭繩、手套,哈哈哈,王阿菊心里都樂開了。
“大嫂,我看這天氣會越來越熱,這夾棉手套賣不了多久……”余何氏一說這話,王阿菊就有點楞了,這才開始賣手套不是,以后沒得賣了。
“這次我覺得多做頭繩,這手套也做薄的粗布、棉布手套,等今年快冬天的時候再做夾棉手套……”余何氏絮絮說道。
王阿菊一聽又釋然了,還能做就好,多做點頭繩也好呀,就爽快回答:“弟妹你說的有道理,聽你的。”
余劉氏在一邊看得很是欣慰,倆兒媳相處的這么和諧,自己看了也開心,呵呵,這老大媳婦也是開竅了。
劉草一聽這話就暗自撇嘴,嬸娘果然是自己賺滿了留點湯給自家喝,婆婆還一臉撿了天大便宜樣,真是傻。
余何氏說完事也要回家忙活,就帶著娃們告辭了。
第二天一早,因著恭桶實在多,余老頭一家全部出動,還特地租了栓子家的驢車用來運一部分的恭桶,涂涂和牛牛今兒帶著飯菜去私塾,中午不回來吃了;余東來一家的勞動力也全部出動,余劉氏在家看著幾個小的,兔兔和妞妞今兒一早也被送去余劉氏那了,余青梅則是軟磨硬泡的終于跟著去了鎮上,還是坐的驢車。
栓子趕著驢車,載著恭桶、頭繩、手套和余青梅先到的鎮上,在鎮門口足等了一個時辰,余老頭一行人挑著恭桶終于進了鎮,然后一群人前去米市街。
張常存一見余老頭他們,很是熱情的打了招呼,“哈哈,老余來了,你們這恭桶做的真是好,這每天都有人來我這問你們什么時候來擺攤呢。”
余老頭恭敬的叫了人:“張爺好,真是勞煩你幫我們周旋了。”
張常存擺擺手,“我就是動了一下嘴而已,對了,上次你給的那糕點真是好吃,什么時候做了賣可要通知我,一定來捧場,哈哈哈。”
“張爺喜歡,下回家里做了再給您拿幾塊嘗嘗,這以后擺攤做生意一定知會您,您來捧場可是我們的福氣呀。”余老頭一臉榮幸的說道。
張常存越發覺得這余老頭很是個人才,至少在鄉下村子里數得上會說話的,又不是那種溜須拍馬的樣,可以看出是發自內心的,真是討人喜歡,“那我可就等著了,哈哈哈,老余,你們直接去擺攤,我會登記好的。”
余老頭看張常存這樣,知道又要給免攤位費了,笑著道謝了一番。
余何氏這個直爽的人一看這地保對自家這么照顧,從包袱里擇出一根刺繡頭繩并兩根掛墜頭繩遞給張常存,“張爺,這是自家做的頭繩,給您夫人和娃們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