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在遼東屬國一共5年,真正的歷史是平淡無奇卻又充滿了波折的,所以讓我們來細細解讀。
此時公元166年幽州邊防得到加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增設軍營,而幽州地區上古、漁陽、右北平都是曾經匈、漢戰爭,兵家必爭之地,這兩年都被增加了兵營,增設了巡查哨所,加強兵力部署。
公孫瓚舉孝廉,從軍之時,適逢南匈奴、烏恒、鮮卑擾邊前,身為幽州子弟,加之境內災荒,公孫瓚也下意識的加強了遼東屬國的防御力度,招募新兵以備邊防,畢竟遼東國不遠就是邊塞地區;165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而從軍入伍,至少能吃得飽穿得暖,不用擔心被餓死,這也是增加一條活路。
此時的騎兵編隊為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為一陣,騎兵編制和步兵不同,騎兵的機動速度快,體積大,活動范圍廣,四十人就能有很大的活動范圍。
巡查哨所的兵力部署會在兩屯左右,也就是二百人,巡邏兵力會在四五十人左右,如果是騎兵巡邏,增設一隊率。
因為不好指揮,五十人的編隊指揮起來就已經很困難了,事實證明人數過多不利于指揮,而騎兵這種高機動兵種更是如此。
騎兵少則十八人,多也不過四十之數就足已!
漢朝從軍,多是招募鄰里鄉親,這也是為什么會有丹陽兵,什么兵這些稱呼的原因。
果然在夏季,外族入塞。
這些游牧民族沒有君臣,勢力強大就成為酋豪,弱小一方就淪為附屬。
各部落之間經?;ハ嗦訆Z,以暴力稱雄,十分野蠻,他們崇尚武力。
這些人更把戰死視為祥瑞,而病死認為不吉利。
鮮卑,其夏,招結南匈奴、烏桓數道入塞,或五六千騎,或三四千騎,寇掠緣邊九郡,殺略百姓。秋,鮮卑復率八九千騎入塞,誘引東羌與共盟詛。于是上郡沈氐、安定先零諸種共寇武威、張掖,緣邊大被其毒。朝廷以為憂,復拜奐為護匈奴中郎將,以九卿秩督幽、并、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兼察刺史、二千石能否,賞賜甚厚。匈奴、烏桓聞奐至,因相率還降,凡二十萬口。奐但誅其首惡,余皆慰納之。唯鮮卑出塞去。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南匈奴和烏恒這次是大舉入侵,人數在二十萬人以上,張奐怎么調兵我們也不清楚,也不需要知道,我們只要知道能讓二十余萬人投降,那是怎樣的場景!
當時的南匈奴和烏恒國力并不強,或許正是畏懼漢室實力,這里只是國力不強,并不是說人家戰斗力不行,在整體大勢上,這些部族是無法和漢室對抗的。
南匈奴和烏恒勢力并不大,他們是以小型部落居多,人心不齊,而南匈奴更有北匈奴這個敵人,鮮卑同樣有可能對他們下手,在如此復雜情況下,面對張奐,他們自然倍感壓力。
張奐是名將,聲威赫赫,此人又善于攻心謀略,所以烏恒個部落內部也出現間隙,二五仔。
對于游牧民族來說,背叛不過是家常便飯!
張奐正是以自身威名以堂堂正正之師碾壓,震懾他們,讓兩國殺其罪首請罪,史書上也是這么說的,具體戰術應該是出奇兵鎖住邊塞,然后用信使、間諜聯系烏恒的各個部落,使用離間戰術,采用外交手段瓦解分化他們,再輔以大軍碾壓。
不然20萬人怎么乖乖投降,古語有云:上善伐謀,攻心為上,攻心之前還有伐謀二字,沒有出兵和謀略,人家也不會蠢到乖乖投降,這是絕對實力的震懾!
這次入侵的還有其他勢力!鮮卑、西羌!
鮮卑人和羌人勢力此時都不弱,看看他們此時的領土疆域就知道。
他們入侵是七月份,只比南匈奴和烏恒晚了一月,足見當年大家日子過的都聽艱辛,不過鮮卑人底蘊豐厚,面對張奐鮮卑在戰斗中還順利出塞了,也就是順利逃跑,不得不承認他們還是很有戰斗力的。
至于羌人,那是段穎的事情,公元163年,羌人差點攻掠涼州全境,其戰力可見一般。
古代打仗并不是只憑勇武就行了的,要論勇武,游牧民族擁有先天的優勢,但是大集團作戰,需要考慮后勤,行軍速度,尤其是游牧民族,需要考慮前方是否有適合牲畜的牧場,游牧民族作戰,攜帶的都是活的牛羊,驅趕著它們作為儲備物資,即使是劫掠財物,也要安排人轉運這些物資,需要安穩的后方。
很顯然漢朝軍隊可不會任由他們安全的撤退,這其中自然少不得較量一二。
由此可見鮮卑戰力強悍,他們順利撤退,這就是漢室的失敗,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劫掠一番,打草谷。
鮮卑可以說是繼匈奴敗亡之后,漢室在北方的最大敵人,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漢恒帝時期大漢北方防線空虛,恒帝時期多叛亂,羌患一直是恒帝心病,長期的戰亂也讓國庫空虛,嚴重影響到他的生活,好在內府中還有積蓄,而如今北邊鮮卑有虎視眈眈,不由讓他頭痛,朝中更是外戚、宦官專政,當然這個他是不怎么關心的。
公孫瓚正是從此戰中逐漸崛起!他所在的遼東屬國,和鮮卑接壤,鮮卑來犯,遼東屬國境內也難免會遭遇。
對于這些外族入侵公孫瓚自然是很憤恨,他雖然有一國之兵可用,但是精兵不多,各地多是地方守衛部隊,他更無令,去調動大軍。
加上塞外地形他們并不熟悉,種種條件讓他有心兒無力,而此時有能力指揮作戰的,是張奐,公孫瓚此時不過是縣令一級別的地方長官,在軍中也僅僅是小將級別,比他資歷深的在這邊關不知凡幾。
就算是出擊也應該是太守帶兵,輪不到公孫瓚。
不過很明顯,張奐不可能讓公孫瓚放棄遼東國的安全,調動兵馬集結出擊,遼東屬國多是游牧民族轉換而來的移民,戰斗力方面張奐也擔心,從戰略上這個方向要抵御來自北方鮮卑的威脅,所以只是讓公孫瓚加強守備,朝廷又不是無兵可用。
而事實證明張奐的決策是對的,這次入侵遼東地區他們根本不放在眼里,而是有其他路線,在撤退之后,檀石槐還派兵在邊境騷擾,攻擾不已。
此時漢室對于兵馬,講究‘士不教不得征’執行的是精兵政策,所以他們往往能克敵制勝,而像三國后期,動不動幾十萬人,那拉起來的多是散兵游勇之流,像這種士兵,此時漢室隨便一個郡縣也可以拉出來十數萬,漢家兒郎盛行武備民風,藏兵于民,由此可見大漢之國力強盛,這些游牧民族更不敢輕輕攻城,不然他們為什么幾次進攻都是用肆掠,而不是用占據,或者攻占?
這些看似沒有多少守軍的邊城,勇武者不知番幾,城內的民眾拿起刀槍就是一名合格的士兵,外族也明白這些堅城分分鐘能成為他們的噩夢之地,所以他們每次來都是見好就收,搶購了就走,他們也沒能力長期呆在大漢境內,而且他們南下也是為了生存,要不是因為天災,他們也不會冒著生命危險作戰,有好好過日子不過,這些人拿起刀槍用生命來搶掠有病嗎!
這場戰斗持續到十二月份,還來不及論功行賞,朝中就爆發了第一次黨錮之禍!緊接著羌人之亂又起,張奐又帶兵平亂,所以公孫瓚也跟著在混戰功。
漢恒帝劉志十五歲登基,他從即位起,大權就被梁太后掌控,大權旁落,外戚專政,一直到公元159年,在宦官幫助下,成功掌握大權,只是這漢恒帝劉志人政治手腕不行,竟然放權給宦官,不過宦官對于皇族而言,其實就像親人一樣,這些人的命運也和皇族相連,作為閹人,沒有了皇權的扶持他們什么也不是,也基本無欲無求了,所以漢恒帝劉志重用宦官也情有可原。
不過世界上總有爭斗,就如同此時的各個階級一樣,官僚士大夫階級聯合世家門閥對宦官,爆發力第一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爆發是必然的,因為漢恒帝劉志他不按照游戲規則來,大肆使用宦官,無疑是封死了很多人晉升的空間。而劉志使用宦官和梁氏外戚脫不了干系,這是從那時候遺留下來的。
官僚士大夫階級以及世家門閥,指的是天下的官僚,貴族、文青等勢力,他們代表著各個利益團體,這些人自然要分蛋糕。
黨錮之禍表面上是對宦官貪贓枉法、專政打破游戲規則的不滿,實際上就是對皇權的反抗。
因為皇氏不按照游戲規則來,竟然派宦官下來多分蛋糕,宦官貪贓枉法,大頭不都得進入皇帝的內府之中!
官僚士大夫階級以及世家門閥可以允許外戚專政,因為外戚是從他們當中升上去的,是皇家的恩賜,他們每個家都有機會,這就有了希望成為這個階層,而宦官憑什么對他們指手畫腳,一個身體都不全的人,應該給他們為奴為婢的奴才,憑什么指揮他們這些熟讀孔孟圣賢之道的人,分他們的利益。
從側面看這也是世家門閥對皇權的一次沖擊,因為宦官代表的是漢恒帝的力量,宦官如果沒有皇權的加持,他們什么也不是,究其根本這就是一次兩者的利益沖突,要不說此時的朝中混亂。
公元167年正月。
永康元年春,東羌、先零五六千騎寇關中,掠云陽。
這次來的是老對手羌人,大漢和羌人的戰爭持續了幾十年,可以說非常熟悉,曾經羌人作亂幾乎占領了整個涼州,朝廷震怒發兵征討,打的此時此刻的國庫空虛。
羌人諸部也是被殺的十不存一,可謂是兩敗俱傷!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還要說漢室對羌人的制度有問題,漢室對羌人多讓其為奴為婢、即使安置他們也是派遣酷吏進行徭役,自然怨聲載道,更離譜的是還讓涼州等地大范圍內遷,鄉土情結在當時是很嚴重的,內遷,這自然是不可能,所以雙方互相扯皮,開戰,投降,安置,就這么著形成了一種內耗。
連年作戰,而當地居民也大多為羌人,所以沖突利益非常明顯。
不過正月這次進攻,先零羌攻擊三輔地區,也就是關中要地,可謂是囂張了,三輔地區那可是漢室重要的糧倉,結果被張奐、段穎給打了個頭破血流。
而北邊的扶余國,見到這種情況,率軍五千,攻掠叫玄菟郡。
玄菟郡是漢武帝時期,滅了衛氏朝鮮后立的郡,是漢四郡中最大的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在北方地區與高句麗、扶余接壤,這次的入侵被玄菟太守公孫域給抵御了。
到了四月份,羌亂又起來,這次在偷襲之下,滅了大漢滅兩營軍士,殺千余人,同年冬天,再次攻掠三輔地區,張奐遣司馬尹端、董卓并擊,大破之,斬其酋豪,首虜萬余人,三州清定。
看到沒有,這時候的董卓還是張奐的手下,為什么說此戰打了兩年,就是因為羌人屢屢犯境,邊境烽煙四起,大軍到處平定戰亂,此時三州才得以平定(幽、涼、并)。
此時的董卓,是漢室的青年才俊,帶領帝國精銳對抗西羌,董卓能夠位極人臣并不是一無是處,從正史上我們可以看到董卓是一位沖鋒陷陣,異常勇武的將軍,其膽識韜略都超乎常人,年輕時候更是俊朗,可以策馬飛馳,左右開孔射擊!
此時公孫域、耿臨、董卓這些人都比公孫瓚在軍中的資歷深,公孫瓚此時不過是在亂世臣服的一個地方小官,不過此時他也有了一些名氣,遼東屬國多騎兵,此時帶兵作戰,他的勇武也漸漸展現出來,臨陣指揮、勇武公孫瓚都不錯,這就是文武韜略并存。
論功當封,奐不事宦官,故賞遂不行,唯賜錢二十萬。
漢恒帝于十二月駕崩,竇太后臨朝,靈帝劉宏與正月即位,年幼的劉宏被架空,長久的皇權淪喪,似乎在寓意這東漢的沒落。
之后段穎破先零羌與逢義山,七月再破先零羌與涇陽!段穎主要是對付羌人,一直打到公元1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