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在遼東屬國的軍旅生涯,基本就是在和鮮卑作戰中度過,不過他處在防御地位,遼東屬國不遠處就是邊塞,公孫瓚他一個地方長史,權利有限沒有出塞的權利,只有指揮的部隊駐防巡邏的權利,和張奐相比他就是一個地方小官而已。
公孫瓚的邊關生涯確實是在搏殺中成長起來的,經歷了從公元166年打到167年,經過短暫的安寧后,鮮卑又犯!尤其是公元173年至176,鮮卑連犯邊境。
實際上漢室多處在被動防守地位,而鮮卑進攻也只是劫掠,在公孫瓚長達五年的軍旅生涯里,公孫瓚的部隊多起到抵御、預警、守衛城池的作用。
在軍隊整天巡邏、訓練、平安的退役無疑是幸福的,因為這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是在邊關,更多的是遭遇到對方的人馬!在巡邏中難免會遭遇到危險和生死危機。
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就遭遇到了數百名鮮卑騎兵。作為縣丞,公孫瓚也會帶兵布置任務,巡查屬國領地,這是他的職責。
面對現在這種情況,無疑是難以脫困。
公孫瓚就帶人暫時撤退,此時他應該是帶了兩隊騎兵。
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邊@就是進行了簡單的鼓舞,然后身先士卒手執長矛策馬帶隊沖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雖幸免于死,自己也損失過半。
這一段是有史料記載的,本人認為這是一次報復行動,雙方經常發生遭遇戰。
公孫瓚打的當地的鮮卑人不敢叩關騷擾!由此可見公孫瓚軍政能力不弱,施行的是嚴打政策,巡邏力度非常強。對于在邊塞地區的外族,他肯定執行了非常嚴厲的封鎖和清掃作戰任務。
鮮卑這些游牧民族,有自己的文化,都是以大大小小的部落為生存單位,有嚴格的活動范圍,草地對他們來說就和農田一樣,而一塊地區的草地能養活的部落數量是有限的,和漢朝接壤地區的牧場質量,更是養不起大型部落的。
所以公孫瓚能欺負人家也不奇怪。
而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敵人,公孫瓚熟悉邊關情況,敵人也熟悉漢軍的編制!
漢軍巡邏多是以小部隊為單位,除了發兵制度上遏制的原因這也和漢軍的軍隊編制有關系,漢室軍隊以伍、什為單位,他們多是五十人為一隊,組成統一兵種團體,和其他兵種配合。
進退有序,這樣才組成了大規模的野戰兵團,這就是古籍中記載的有序作戰,古人作戰并不是一群人拿著相同的兵器穿著厚重的鎧甲,根據職責不同,負重能力不同,他們的兵種,在軍陣中的作用也不一樣,在這里我們要知道,他們多是以十幾人為一個小團體就夠了。
騎兵一隊也就在三十人左右,確切的說應該為二十八人為一隊。而遼東屬國正不缺騎兵。
而正是知道漢軍的巡邏部隊部隊人數不多,鮮卑人才依靠人多示眾的優勢襲擊,至于襲擊到公孫瓚那只是意外,畢竟戰無常物,哪有一程不變,總勝利的戰爭,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當世的邊關,經常有這種摩擦,漢軍也經常有巡邏的騎兵小隊被對方伏殺!
后來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
那一年他23歲,他在邊關整整待了五年,他走之后,鮮卑的入侵也逐漸多了起來,基本年年肆虐幽并兩州,這其實沒有多少因果關系,因為公孫瓚只是升任縣令,而且還是在幽州,不過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漢室的衰敗。
公孫瓚未來為什么和上司決裂,北方地區和鮮卑那是有巨大的國仇家恨!
一位23歲的少年縣令,可以說是平步青云了,而且又是涿縣這種地方,此時的公孫瓚當得起青年才俊這一稱呼。
涿縣在幽州腹地,安全性很好,這個安全性也只是相當于邊塞地區相比而已,這一年鮮卑同樣襲擾并州,之后幾年鮮卑年年來犯,鮮卑日漸強盛。
至于他為什么能當上這個職位,個人覺得,一是戰功積累,二應該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一年是公元171年,而他的老師劉寬,則是在168年任臺中大夫。
這一官職我們聽著沒啥印象,但是如果是這是在教授漢靈帝劉宏呢~!
這就有分量了吧,這位劉寬,就是經常漢靈帝知識的老師中的一位。
劉宏于公元169年正月正式即位,作為新登基的皇帝。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雖然今上年幼,朝政為竇氏把持,公孫瓚的老師劉寬,自然是升官了!侍中、屯騎校尉、任宗正、光祿勛,可以說數次升降。
大家只要知道,這位公孫瓚的老師已經是九卿之一就行了,而且是漢靈帝劉宏的老師之一,有如此牛逼的人物罩著,公孫瓚做出點成績,不被任用,那他的頂頭上司還想不想要頭上的官帽了。
根據史料記載劉宏登記之后多重用宦官,這真是愿望,人家劉宏從來是下放權力,他基本就沒有掌權,從年幼即位為什么用宦官,自然是因為相比大臣,宦官更像是家人,這些人陪著他長大,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和劉氏是一體的,所以劉宏重視宦官可以理解。
但是光理解可不行,宦官來當官,現在的貴族階級自然不干,但是迫于皇帝的權威,他們只能順從,但是矛盾就因此種下了。
而在中平二年,也就是劉宏即位第二年,皇城失火,燒了四家宮殿,燒了自然要修,而漢恒帝時期國庫空虛,靈帝自然手里沒錢,宦官們就出主意讓他,賣官售爵,不過這得道178年,從這件事情也體現出漢室財政到了怎樣的境地。
公孫瓚的記錄也從這時候起開始多了起來,不過在地方執政,想要作為不比邊塞,這里的戰功多是后勤一類的次等功勛,但是公孫瓚現在好歹也是一地縣令,當地的一把手了,這一呆又是七年。
此時他師父劉寬也多次任免,也幫不了他,他只能靠自己的人脈和積累,不過他也沒有閑著。
他為人豁達,慷慨激昂,能文能武,身邊也有很多賣命的兄弟,加上執政地方,漸漸的也結交了一些人,公孫瓚的品德是沒得說的,這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公孫家的教養和困境中成長經歷培養的,更有劉寬和盧植的教導,所以盡忠王事的思想在公孫瓚的腦海里也是根深蒂固。
公孫瓚擔任的是縣令,加上是在涿縣,這可是在幽州腹地的一個好地方,在當時,這起碼是一個千戶以上的城鎮,算的是相當發達了,所以愿意和他結交的人也不少。
這個從縣令這個官職上去考究吧。
這就造成另一個情況,那就是公孫瓚結實了幾個結義兄弟。
這個肯定是發生在桃園三結義之前,而且在歷史上‘桃園三結義’是假的!歷史上根本沒有桃園三結義,劉備三人關系是好,但從來沒有結拜!
順便提一句,溫酒斬華雄也是錯誤的,華雄是死在了孫堅手里,并大破董卓軍,孫堅也就是孫權的父親。
哈哈,各位朋友沒想到吧,所謂的桃園三結義,劉備三顧茅廬都是假的!歷史是勝利者抒寫的,這些不過是羅貫中增加情趣,進行煽情寫的故事!
關羽也沒有眾人想象的那么神奇,他用的武器也不是什么青龍偃月刀,而是長矛和環首刀。
草船借箭的人是孫權草船借箭,真正的歷史是枯燥的,歷史往往就是無數普通人默默付出,平淡無奇的事情。
要正確看待歷史,文學小說是感情劃的產物。
看了錯誤的三國演義,所以很多人就產生了這種錯誤的認知,今天我就告訴大家,要正確的看待歷史,要有自己的思維!多角度的去看待歷史,不要通過一本書去確定歷史,因為書是人去抒寫,描述的,多多少少帶著自己的主張。
而這些主張,好作者是根據史書記載或者親身經歷去記錄,去形容描述的,高度還原歷史,不好的,就呵呵了。
張遼威震逍遙津,為什么用威震?因為張遼不過是以少勝多,擊敗了孫權的大軍。
趙云救阿斗倒是真的,但是并非單騎,而是率領千騎,帶著阿斗突出曹軍包圍而已,沒有什么所謂的單騎救主,拔了多少寨,殺了多少武將!
就連曹操,也不是三國演義中那種形象,真正的曹操是那種擁有強烈人格魅力的人物,那種擁有書生氣質,領袖氣質的人!從他的詩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文人墨客,從他的兵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謀士,智者!
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假!但是后人對他的評價是扶社稷于微末!稱漢高魏武,秦始漢武,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么叫做剛烈品德,什么叫做扶社稷于微末!
?。〞x朝的建立是曹操死后他兒子干的,有句話說得好,我死后那管那洪水滔天!)
什么是天才!
人才:具模仿變通之能,心靈手巧之人。有幾項能力,越強越好!這就是人才!
奇才,知天下,化萬物于已身,想他人所不敢想,做他人所不敢做,奇思妙想百出,巧計智謀無倫。
天才,有逆天之能者也。奇才,鬼才,人才之極雖說都有逆天改命,掌握命運之能,然其只不過能改自己,家人命運,讓其在歷史洪流中保全己身,至于國家,天下大勢,則僅能小修小補,加速延緩其進程,而無法對其進行根本性改變。
而天才卻能經過其長期經營,不懈努力,謀化,蓄勢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必風起云涌,天下變色,不僅能改己之命運,更能改國,挽狂瀾于即倒,讓江河倒流,天下形勢,徹底大變。
曹操正是這種天才!
商鞅,秦朝的崛起,他功不可沒,他的變法使秦由至弱強,最終統一天下,商鞅雖死,卻讓秦國強大,以身正法,正是當時商鞅法家流派的思想主張,從古至今從來不缺為了理想,舍身忘死的偉大之人!
公孫瓚升任縣令,確實是升官了,秦、漢法令規定,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縣官稱縣令,秩六百石至千石;萬戶以下的稱長,秩三百石至五百石。漢以后放寬尺寬,《晉令》云:“縣千戶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為令;不滿此為長?!?p> 古人對于稱呼就是這么講究,這就是為什么說公孫瓚升官了,而且處在一個好地方的原因。
作為負責幽州后方重要郡縣的地方長官,公孫瓚要經營好縣城,同時確保前線的糧草軍械的補給供應,保護好物資通道,訓練涿縣的本部兵馬,他知道,自己的未來還在疆場,所以一直在積攢實力,從擔任屬國長史到升任縣令,他身邊也有了一群過命的兄弟。
從戰場走過的人,身邊往往有那種可以托付的兄弟。
好了,上文我們說到公孫瓚結實了幾個結義兄弟,這三人是誰呢?
那就是劉緯臺、李移子、樂何當。
算卦的劉緯臺,這種修道之人在漢代備受尊敬,不知道有多少人信奉這個,不少修道者在漢武帝時期都被抓進皇宮煉制不老仙丹。
李移子這個是賣布的,這可不得了?賣布的怎么了?
在漢朝,布就是一種貨幣啊!這位李移子就相當于銀行行長,有錢人!這時代布匹可是非常值錢的東西,不要用現代的價值觀看待古代事物!
樂何當這位就是一位巨賈富商,麋竺知道嗎?資助劉備的那位。這三人中數出身,就這樂何當最差,但是他最有錢。
在這里說著個就是反駁公孫瓚所重新的多庸兒也這句話。
公孫瓚所寵信的,是他的兄弟,他是從底層打拼上來的人,最信任的自然是自己手中的兄弟,這三人中,樂何當地位最差,但是這是一位成功商人,你能說他平庸???
說人家社會地位低下、平庸,不過是帶著情緒的妄言而已,這三人,皆是有能力,有地位,有財力的人,古籍中記載三人都是身價豐厚之人。
這就不得了了!
李移子、樂何當還好說,商人賺錢。
劉緯臺一個算卦的,怎么賺錢?。?p> 此人還精通數算!古時候的道士不僅僅只會煉丹修道,還要精通數學,以及工程制造!因此劉緯臺發家的錢有了來處,借此也不難看出,劉緯臺是一位優秀的賬房先生加建筑師。
劉緯臺的算數,李移子的布甲,樂何當的貨物財力,這三條人脈正是公孫瓚微末時期,治理地方,培養軍隊的三根支柱!
經營地方,必須要有人脈,和當地人熟悉,這三人就是當地的有名望之人,而為什么選他們,自然是因為這三人能支持公孫瓚!
利益、脾氣斌性、還有他們在一個地方有接觸的機會,當這些條件達成,幾人能混在一起也就不奇怪了,事實上想要在公孫瓚身上投資,盤上高枝的人并不少,這就給了公孫瓚挑選的機會。
漢朝的商人中不乏麋芳之流,他們多向往呂不韋昔日之成就,而漢朝的士大夫貴族階級中也有很多在盯著年輕一代青年才俊的,所以說公孫瓚在幽州的資本非常豐厚!
此時昔日的公孫家族在他眼里,也不過是一個落魄的貴族階級了,只是造化能人。
公孫瓚的眼光很長遠,他看中三人能幫助他,他升官也需要錢啊,在如今的朝廷體系里,想升官就得交錢。
而騎兵更是眾多兵種中最耗錢的,有了這些人的支持公孫瓚才有了足夠的資本,至于選擇貴族世家門閥集團的支持。
公孫瓚似乎排斥這些人,他雖然出身貴族,卻如同寒門子弟一樣從底層拼搏而出,和那些雞鳴狗盜之流劃分了界限!
就這樣我們的公孫瓚在這里當了7年縣令,這七年里,公孫瓚負責守土保國,支援前線作戰,因為鮮卑連年侵擾大漢,幽州、并州屢屢被其襲擾。
在擔任涿縣縣令時期他有了兒子,公孫續。
小日子也是要過的,事業、生活兩不誤。
公孫瓚也深切認識到地方執政的艱苦,小到稅收看病,大到糧草軍備,這些都是需要有健康完善的地方經濟支持,而如今的大漢,戰亂、天災、人禍,層出不窮,他也只能偏安一隅之地。
不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在他心中銘刻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