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昨夜起,今日入宮墻。
枝頭新上綠,粉紅花正開。
皇家無新事,百民不聊生。
天災尚可避,人禍無處藏。
——《九月思國哀》
余國三百八十年,天星移位,紫星微弱,天災、人禍接踵而至。三百八十年的國運,在僅僅三個月內便消亡殆盡。偌大的一個國家,分崩離析,二十四姓各以為正統,相互爭戰。
亂世的第一百個年頭,魏國天空突現掃把星,掃把星連續數月不去,且僅僅魏一國可見。
“王上,天現掃把星可是不詳之兆,數月之內降生的孩童皆可能是禍國亂臣,還請王上下旨。”北魏朝堂之上,一位年過七旬的老者說道。
“司徒大人可有依據?”王座之上威嚴的聲音問。
“王上,一百年前統一二十四國的余國在滅亡之前就出現國這樣的征兆,當是時值余文睿王八年,天現掃把星,也如今日一樣持續數月不散,文睿王沒有聽信文理官的諫言,最終在十八年后大余分崩離析,成為了現如今的二十四國。王上,前車之鑒得警惕啊。”
“眾位愛卿怎么看?”
“臣以為,天象不足以評人,人之才,人之禍不是天定的。司徒大人說余國的分崩離析是天象所致,臣不這么認為,眾所周知,余文睿王前三世皆是暴君,皆是任人唯親,不重賢才。文睿王雖有心改制,卻無力回天。天象只是恰逢國亂而已。”
……
魏國西陲,凜冽的寒風呼嘯著吹刮著這片大地,一間小茅屋內,戶主的妻子剛剛產下一子、
“王大爺,王大爺,生了生了,是個男孩……”負責接生的接生婆推開了緊閉的大門。
“孩子他媽呢?他媽怎么樣了?”
“王大爺,您安心,母子都好著呢。”
……
十二年后。
“爹,我娘呢?為什么他們都說我是個娘不要的孩子?”
“哎,我不是說過了嗎,你娘在你出身的時候就已經死了,生下你之后就死了。”
“爹,那我們怎么搬到城里來的?我聽他們說我們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是土包子。”
“孩子,別管那些流言蜚語,你好好讀書,爭取成為當世大才,趁早出人頭地。”
……
宋之國都,墊城,一匹白馬從城外奔襲而來,白馬上趴著一個身著宋國兵甲的人,紅色的鮮血沿著馬背流下來。
“快…把它交給……交給呂大人……”說完,這人咽氣死去。
展開這帶血的布帛,上面的字令呂巖震驚不已。急忙忙穿上朝服,帶著這布帛向皇宮奔去。
“稟趙王,呂大人求見。”
“宣。”趙王說道。
“宣呂大人覲見。”
呂巖在宦官的帶領下來到趙王榻前。
“呂大人何事如此著急?”趙王看著呂巖問道。
“啟稟王上,今日收到前線來報,燕國進犯,焦作,恩華、天水三郡如今已被燕攻下,三郡所轄十六城皆為燕之國土。”
“什么?燕不是去年才和我們簽訂同盟之約嗎?”趙王大驚失色。
“去年乃是我們出兵攻打周,為了不讓周和燕簽訂盟約我們才提前會盟,可是我們盟約之中有關于攻打周之后給予燕利益交換,如今我們尚未履行,燕國自然會來討要。”呂巖回答道。
“如今該怎么辦,呂愛卿有何良策?”
“現如今我宋國力尚未恢復,打是打不得的,但是不打也是不行的。若是領土被占毫無反應,這會讓別國認為我宋好欺負,但是打吧,我宋國之國力力不足以支持。所以我認為我們可以列兵邊境,另派使者前去講和。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和周結盟,共抗燕國。”
“和周結盟,我們去年才打了他們,他們會愿意嗎?”趙王問道。
“王上,你看這圖,我宋,周以及燕皆在此處,三國邊界相互交錯,而又在同一處與強大的齊國所接壤,如今燕吞并之國土皆是接壤之地,是我們南下的隘口,原本三國相互扼制的局勢被打破,這對周來說肯定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們和周結盟是可行的,就是不知道有沒有可以出使的人才。”呂巖說道。
……
學宮之內,呂巖奉趙王之命前來尋找可以出使的人才。
“眾位學子,如今有一王命,誰可有膽接下?”呂巖手舉文書站在朱臺之上。
“呂大人,這王命是何您總得讓我們知道吧,我們不知道自然也不敢接啊。”臺下的學生說道。
“出使周國,尋求結盟之事,以抗燕的入侵。”
“什么?這怎么可能,去年八月我們才攻打周國,占領了周國一郡五城,這才多久又要和周結盟,這可能嗎?”臺下眾人紛紛議論到。
臺下眾人討論許久,也不見有人敢于接命。只是學宮角落,一人一桌一壺酒,桌前之人靜靜地看著臺上的呂巖,呂巖也注意到角落的這人。
呂巖慢悠悠的走到桌前問道:“在下可否共飲一杯?”
“呂大人客氣了,這學宮本就是你宋的學宮,這學宮里的東西自然也是你宋國的,呂大人作為宋之重臣,這就自然喝得,自然喝的。”
“不知閣下是?”呂巖見這人有些氣度,問道。
“鄙人不值一提,只是在這學宮中混口酒喝。”
“切,這人真不知好歹,呂大人何等的身份,他居然如此輕薄,難怪學宮宮主看不上他。”圍觀的學子議論道。
聽著眾人的議論,呂巖大概知道了眼前這人的身份,開口說道:“呂稷,好名字,還是和我同宗之人。”
“大人客氣,我呂稷不過草芥,比不得呂大人,比不得。”呂稷說道。
“比不比得不是你我說了算,我看眾人對于這個王命都有些詫異,就你一人再次飲酒作樂,毫無反應,不知有何高見?”
“高見算不上,就是大概知曉些。”呂稷坦然的說道。
“那你都知道些什么?”呂巖問道。
“今日白馬入城,城內議論紛紛,但是大致能夠猜到,是邊境軍事傳來,再加上這道王命,自然能夠知曉,邊境戰事是燕所挑起。”呂稷一邊喝酒一邊說道。
“你說得到不錯,繼續。”
“與周同盟,這肯定是呂大人的主意。要說呂大人為何會提出這個主意,我想燕國已經占領了邊界焦作,恩華、天水三郡,此三郡乃是南下的重郡,被燕占,于宋、周皆是不利,盟周便有了依據。剩下的便是出使之人的選擇,我想這也是呂大人來此的目的吧。”呂稷慢悠悠的說道,說完端起酒杯喝完最后一口酒,“告辭。”
“請留步,不知閣下是否愿意擔當出使重任?”呂巖問道。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