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的百分之一的概率沒砸到自己,但虞子期又參加幾個國企崗位的招聘,這就要比公考來的簡單,而且有了基礎,這次國企書店的應聘的歷程要來的輕松,筆試成績也沒出意外就進了面試,當初為了能入職連崗位都選的基層的崗位,面試的三比一比例似也壓力不大,在沒遇到同崗位競爭者的情況下也就入職了。
國企書店在旁人看起來也還是不錯的,畢竟都是坐落于于城市的最繁華地帶,原因就在于解放戰爭時,解放城市首先要做好文化宣傳工作,于是便如此成為第一批進入城市選址建設的單位,在以前來說,這也算壟斷行業,于是也是個待遇好福利優的單位,但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尤其是市場經濟的刺激,民營書店猶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而且民營書店為了適應市場,總是就地靠近學校,適應市場需求,快速響應市場,也就發展的比國營書店要好。如不是教材采購管理的強制要求,相信國營書店是更難生存的,門店的營收大部分都是持平或虧損,因為門店大部分都做為了開放的圖書館,從而導致書損書失較多,而員工也因為國企發展的歷程而導致員工較多,年紀較大。
虞子期來的書店也是這樣,兩層的樓房約莫一千平的面積,一層是文具通訊產品,二樓是圖書工具書產品。他應聘的崗位是營銷管理,不過這樣的書店,營銷也就是守株待兔,店長的管理更多是做好書店秩序和品牌的維護。虞子期到崗也沒啥管理培訓,便安排在圖書區散放,一開始還感到有些閑散,于是便倒騰著各式圖書的有序排列,雖然老店員都不問不聞,但也只是一人在哪收拾著,偶爾見到讀者便主動的服務咨詢,因為他還是想能做的更好些,但大環境如此一日又一日,也就磨損的沒了脾氣,自己也跟著找一兩本愛看的書拿著一角靠墻閱讀了。
書店的管理就是早上的早訓和整理,晚上下班的清理打掃,大部分都是自己叔叔阿姨的年紀,但鑒于都是同事也就姐、哥的喊著,國企書店也并不都是正式員工一大部分也都是招聘的非正式員工,正式的都是后端和管理。一個出入職的人都是喜歡寫些意見建議,虞子期也寫了一些,比如做好網絡建設和門店宣傳,領導也都給了面子安排了他來開展,但讓自己做其實也就是沒安排,虞子期那時也不知以為領導的重視,其實也只是讓你去做能做多少是多少,但好在門店也算有了變化,上了部分的宣傳標語也扯了部分老舊物品,就是網站建設沒啥經費也沒得到分管領導的同意,很快就擱置了。
虞子期每天最不能適應的就是市縣往返的倒騰,畢竟還是有些距離雖然不至于北京上海大城市那樣的單趟個把小時,但也要走個四五十分鐘。還要能遇上個往返回頭車,不然每月的開銷還真夠他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