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終究保不住火,這樁關乎前朝重臣及其門客的奇聞軼事,還是如同碧空萬里中乍現的一聲震耳欲聾的驚雷般,猛烈地撞開了前朝朝堂的大門,也掀起了這看似平靜朝局之下,所潛藏著的洶涌波濤。
在那之后,接踵而至的,是姬遠私自收受賄賂,假借吏部選拔官員一事,為朝中多位官員的兒孫翁婿,親朋好友,買官鬻爵的消息。
大理寺隨即派人詳查此事,這一查,竟然牽扯出了一樁足以令朝野震驚,百姓嘩然的驚天巨案。
北睿正和十八年,朝廷下撥一千萬兩白銀用于修建位于慶安府淮安河上的古橋修明橋。
慶安府是北睿重要通商口岸,貨運碼頭的所在地,是北睿舉足輕重的海上交通樞紐。
而慶安府畔的淮安河,作為國朝至關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慶安府商貿,乃至整個北睿商貿的重大依托,承載著北睿的繁榮福祉,也承載與北睿毗鄰的眾多國度對于強盛復興的深切夙愿。
它關乎著一個國家的興盛,甚至是在這條河上夜以繼日奮斗拼搏著的每一個人的生計。因此淮安河的作用,自是不言而喻。大大小小的交易,貨運,均在這條河上進行。
平日里,這條河上的船舶,均不分晝夜地往來航行著,無論是萬噸貨船,抑或是載客扁舟,甚至是游船畫舫,均在這里,共襄北睿的海運盛事,見證著這個雄踞于中原的帝國,日益繁盛的壯觀景象。
淮安河北臨西涼十三國,航運之余,更是孕育著西涼十三國的無上草原,滋養著蒼華嶺沿麓十萬麥田;南通玉露十八島,與玉露十八島所在的玉露河共同匯入鄂海,經颯瓊合殷海峽,緩緩注入尚北牧平原。東與南疆接壤,將南疆綏通河盡收囊中;西隨萬里戈壁沙漠,分化出眾多支流,匯入西域諸國。
縱橫交錯,廣博寬闊,滋養著流域的萬千民眾,更是被北睿臣民稱作“圣河”。
要在擁有如此崇高地位的淮安河上修建橋梁,其規模之宏大,自是不言而明。
朝廷從工部撿拔官員主持大橋修建,又多番在民間招募匠師勞工,然而,就在大橋修建的第三個年頭,北面西側的金剛墻就遭大水沖壞,橋臺下沉,使排(小拱)有欹斜崩裂現象。
剛剛建好的墻身,按說抵御區區大水應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再說水患乃是江南地界常有之事,更何況那大水又并非洶涌到不可控的地步,普通拱橋都可抵御,為何偏偏重金建造的修明橋會出現這樣的缺陷,最珍稀名貴的石料,最精湛高超的筑橋技藝,都難以抵御大水嗎?
察覺出其中另有隱情,再有修建之事事關重大,慶安府只得上奏朝廷,仁宗隨即下旨,令工部極力尋找橋身塌陷的真正原因。
最終查實的結果,是一個匠師串通負責北段工程的一個小吏,將撥給用于北段修建金剛墻的款項私自扣留了,并命人暗中更換了本該修筑墻身的名貴石材,換用了一種與之相比較為廉價的石料,又怕東窗事發,更是極力催促手下勞工趕工完成以遮掩事實。
這樣宏大的工程,居然還有如此膽大妄為之人,仁宗大怒,下令將此工匠梟首示眾,其親友,仆役,均遭株連,男子長者處死,少者發配充軍,女子沒為官奴軍妓,涉及此事的官員、勞工,也均被革職查辦或是處死。與此同時,查抄所藏贓款,并罰沒所有財產。
自此之后,修明橋的修建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紕漏。
正和二十八年,修明橋竣工。歷時十年,一座規格華美,氣勢恢宏的大橋問世,它解決了淮安河兩岸長久不得連通,大大耽誤運輸和貿易進程的重大弊端,也承擔著重要的貨物流通與劃分交換等疏通的重要任務,為兩岸百姓,帶來極大的便宜與福祉。
人們本以為,修明橋修建中途出現的那樁匠師勾結官員貪腐的案件,會隨著大橋的竣工從此悄無聲息地隱匿于世,再無消息了。卻沒有想到,隨著姬遠收受賄賂,賣官鬻爵一事的深入調查,這樁當初已然毫無疑點且已被蓋棺定論的案件,卻愈發變得疑點重重,真相,也隨之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