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勒膘是一匹黃白色的汗血寶馬。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能同時抬起一側兩腿而另一側兩腿同時著地,當然這肯定不是能讓李世民格外青睞的原因。一匹戰馬只有疾馳如風、健碩彪悍才能讓主人看重。寶劍配英雄,寶馬亦配英雄。在溝壑縱橫的河東,特勒膘載著李世民千里奔襲,日夜兼程。無數次出入刀光劍陣,無數次出生入死。所以,李世民待自己的戰馬就像自己的兄弟一般。
河東平定了,特勒膘累壞了。此刻它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曾經炯炯有神的眼睛此刻黯淡無光。疲憊不堪的戰馬連睜大眼睛的力氣都沒有了,頭枕在地上慢慢地等待著生命的流逝…
到底是奔波沙場的戰馬,對腳步聲格外敏感。抑或是它在等待他的主人,想見最后一面。微微轉頭瞥見主人來了,特勒膘忽然激動地抬起了頭,睜大了眼睛,兩條前腿使勁地在地上扒,掙扎著欲起身。然而,這匹堪稱功臣的寶馬用盡了全身的氣力也沒能在他的主人面前再一次站起來,終于沒了力氣,轟然倒地,雙眼慢慢地閉上,再沒有了氣息…
李世民蹲下來摸了摸那依然健碩的馬背,回想起昔日的場景,不免黯然神傷,隨后命人打來了水,最后一次為自己的戰馬刷洗…
夜色如水,夏日的晚風吹走了燥熱的暑氣,沁人心脾。李世民站在院中仰望著天邊的那一輪孤月,內心滿是惆悵…
一匹戰馬的功績都能讓李世民刻骨銘心,一個大唐締造者的功勞他又怎能忘記。“父皇大概是早就忘記劉文靜了吧,他早就忘記了劉文靜的種種功勞,要不然也不會殺他。有功之臣不能枉殺,何況劉文靜本身沒什么大錯…”李世民這樣想著,雖然白天他盡力安撫眾人不要再為劉文靜鳴不平,但其實他才是最想為劉文靜鳴冤叫屈的那一個。此刻,劉文靜的一言一行又浮現在他的眼前。對于劉文靜,李世民一直心存愧疚卻也無可奈何……
“殿下站在這里許久,可是有什么心事?”一個溫柔的聲音打斷了李世民的思緒。
李世民緩緩轉身,眼中難掩一絲悲涼,低聲說道:“也沒什么,就是想起了劉文靜,你說他會不會后悔當日投奔于我李家?”
“依我對肇仁的了解,無論如何他都不會后悔的?!?p> “是么?王妃如此確定?”李世民伸手為長孫氏理了理鬢邊被風吹亂的頭發。
長孫氏點了點頭,道:“肇仁對殿下的期待從未變過,殿下也從未讓肇仁失望過,他與殿下惺惺相惜,斷不會后悔。”
李世民握住長孫氏的手,說道:“我只是覺得當日未能救下肇仁,感到遺憾。但對于父皇的決定也不好說什么,即使面對無忌有些話也不能說,只能在你面前說說。”
“當日未能救下肇仁,殿下一直耿耿于懷。我明白殿下已經盡力了,相信肇仁不會怪殿下的。殿下無須有什么顧忌,什么都可以對臣妾說,說出來心里會好受一些?!?p> 有那么一瞬間,李世民忽然分不清自己戎馬奔波、東征西戰究竟是為了什么。李家贏得了皇位,有了皇室之尊,卻有一些東西與他們漸行漸遠,比如親情,比如友情。唯有面對眼前這個女子時,可以不用拘束,可以放下皇室的架子,可以敞開心扉…
“過幾天我又要去打仗了,我有把握,你在府中切勿憂心?!崩钍烂窈鋈灰庾R到自己這幾年經常外出打仗,長孫氏獨自一人撐著偌大的王府,還要擔心前方戰事,只怕內心的煎熬并不亞于自己。
“我相信殿下的謀略,也知道殿下定是做了萬全的準備的。但是殿下凡事都是親力親為,還是要提醒殿下一定要萬事小心,無論如何請殿下務必保護好自己。”長孫氏雖然言辭懇切,但是又像在給李世民下命令。
除了李淵,也只有長孫氏能給李世民下命令,但是李世民并不氣惱,反而輕撫著長孫氏那清秀的臉頰說道:“好,我答應你,一定保護好自己?!彪S后李世民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笑意,說道:“我答應了王妃,王妃也要答應我不要憂心前方戰事,否則就是秦王妃占秦王的便宜了,這傳出去可就…”
長孫氏噗哧一笑,道:“我答應你便是了。”
李世民也哈哈大笑,隨后挽著長孫氏進了殿內…
……
為了李世民能夠順利東征。對于突厥,一方面李淵派李建成到河東防御突厥人偷襲。另一方面,李淵放低了姿態,又是送金銀財寶,又是送糧食布匹,請求突厥不要插手東征。
武德三年七月初一,李世民率領八萬兵馬自長安出發,一路向東出潼關,駐扎在函谷關附近的谷州。
早在李世民打敗了宋金剛時,王世充就料到了李唐的下一步就是洛陽,所以他派兄弟子侄和親信鎮守洛陽周邊各郡縣。王世充親自率部駐扎在洛陽城西邊的磁澗與李世民作戰。
九月,李世民命羅士信率領三千軍士圍攻磁澗,想一探王世充的實力。李世民還親自率五百騎兵上前觀戰。唐軍一如既往地士氣高昂。開戰不久,鄭軍就有點體力不支,稍有退卻。羅士信心中竊喜,然而隨后就見鄭太子王玄應帶著人沖出來解圍。羅士信沖過去將王玄應擊落馬下,就要活捉王玄應時,其部將趕來救走了王玄應。而后更多的鄭軍殺過來,羅士信暗叫不好。眼見唐軍將要被數倍于己的鄭軍圍攻,羅士信急忙大喊撤退。
在一旁觀戰的李世民也趕緊讓騎兵撤退,他自己帶著人竟然要留下斷后。緊趕慢趕,鄭軍還是追過來了。這時,一直盯著李世民的王世充看見李世民快要被圍住了,連忙大喊:“活捉李世民,朕重重有賞…”
盡管李世民手持弓箭箭無虛發,但越來越多的鄭軍圍上來了,李世民拔刀防守。忽然王世充手下大將單雄信率百余騎兵圍上來,李世民被團團圍住了。
李世民幾乎要落入敵手,不知道他自己害怕不害怕,但他的手下害怕得要死。但此時大家都自身難保,根本沒人能救得了李世民。當然李世民也沒指望著誰能來救他,此刻他估計用上了洪荒之力,三箭齊發,左右開弓,圍著他的人被射中了大半,而后他連忙駕著馬快速殺出重圍。
與李世民同行的大將段志玄就更危險了,他的馬被絆倒了,自己被鄭軍擒住。在被三名士兵押解回營的路上,段志玄瞅準時機,猛地一用力掙脫了,隨即奪過了對方的兵器將三人打倒在地,然后搶了一匹馬快步跨上成功逃脫……
這一仗可以說是李世民被打得灰頭土臉,所有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他卻毫不在意,回營之后立刻召集眾將領決定要再殺回去。
眾人都以為李世民是因為差點陷于敵手而要一雪前恥,于是便勸他:“殿下今日受驚了,不如休息幾日再戰不遲,屆時定會打得王世充喘不過氣來。”
要說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被人差點打趴下了卻沒有一點要還手的意思,那肯定誰也不信。李世民或多或少會有一點報復心理,但更多的是他對王世充的預判。他說道:“磁澗離洛陽城不遠,王世充的糧草供應很充足也很便利,他的糧道沒有問題。我們就不能和他打消耗戰,而是要速戰速決。況且他剛打了一場勝仗,防備還很松懈。我們就要趁著他沒反應過來就出戰,打他個措手不及。”
眾將領都很贊同李世民的想法。于是李世民決定次日一早點兵五萬攻打王世充。李世民讓李元吉帶人看守大本營,其余將領全隨他出戰。李元吉不樂意了,“在這守著多沒意思啊,二哥好歹讓我跟你去吧,我一定不給你丟臉。你讓別人在這守著吧!”
“你是齊王,除了我之外,就你最大。我們兩個總不能都去上戰場吧!”
李元吉又說道:“我好歹也是個習武之人,二哥就讓我去吧,我真的很想上戰場。父皇讓我隨二哥歷練,連戰場都上不了,怎么歷練呢?”
李世民知道這個弟弟因為當初丟了晉陽被斥責所以立功心切,于是安慰道:“大本營還有三萬多人馬,守好大本營,防止敵人偷襲也是大功一件。這只是第一戰,以后還有你上場的時候?!?p> 可李元吉就是不聽,非要李世民同意他去不可。李世民苦口婆心地勸了半天見李元吉根本聽不進去,李世民也沒了耐心,軟的不行就來硬的,直接喝道“這是軍令,不容你違抗。你若執意不服從,我便寫信告訴父皇,讓他召你回京?!?p> 果然還是搬出李淵最有用,別的事李元吉可能不大相信,但他知道二哥如果真的寫信告狀,父皇肯定二話不說就會把自己召回去,何況是在戰場上,父皇誰也不信就信二哥。李元吉無奈只好服從命令,留守軍營。
長孫無忌私下里攔下李世民勸道:“殿下下次千萬別這么冒險了,來之前王妃特意囑咐讓我無論如何要照顧好殿下,明天請殿下允許我也披甲上陣,好護衛殿下?!?p> 李世民忽然想起當日長孫氏的話,心想還真是讓她說中了,好在有驚無險。于是說道:“不行,你又不是武將,萬一你有什么閃失我怎么向王妃交待?你和房玄齡他們在一旁觀戰就行。還有,今天這事千萬不能讓王妃知道,要是讓王妃知道了,以后你就別跟著我了!”撂下這句話后,李世民又拿著兵器風風火火地走了。獨留長孫無忌呆愣在原地,他還沒反應過來怎么回事就被房玄齡拽進了帥帳中…
翌日,天已破曉。王世充還沉寂在勝利的喜悅中,還沒來得及好好研究一下怎么抵抗唐軍,就聽見外面人聲嘈雜。隨后侍從慌慌張張地跑來告訴他唐軍又來了。雖然王世充知道李世民一定會卷土重來,但沒想到會這么快?!皝砹硕嗌偃??”王世充又問。
“大概有五萬。”
王世充心里咯噔一下,不好的預感瞬間涌上心頭,自己三萬人對陣李世民五萬人……來不及想那么多了,王世充立刻命令眾將領準備迎戰。
這一次唐軍有備而來,攻勢更加猛烈。鄭軍也鉚足了勁。李世民讓秦叔寶和程知節領前鋒營先進攻,開戰不久,雙方僵持不下。李世民又讓尉遲敬德和李世績帶人分別從左右進攻。王世充也派兵增援,但最終因唐軍戰力強,鄭軍逐漸體力不支,逐漸敗退。王世充見狀只好鳴金收兵,從長計議。
唐軍的陣勢讓王世充望而卻步,他打算放棄磁澗,退守洛陽。畢竟洛陽城富麗堂皇不說,洛陽城外雄關林立,孟津關、伊闕關、大谷關、轘轅關、虎牢關,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攻破的。還有天下最大的糧倉,洛口倉、回洛倉。你李世民不是喜歡打消耗戰嗎,我退守洛陽,給你也來一個堅城疲敵。咱們就耗著,看誰能耗得過誰?
于是王世充撤出磁澗,回到了洛陽。王世充自信被楊廣打造成天下第一城的洛陽城堅不可摧。當然這是事實,李世民也明白,所以他肯定不會像王世充想的那樣硬生生的耗著。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李世民每日派人出去勘察洛陽城周圍的地勢地形,有時還親自帶人查探洛陽周邊各郡縣守衛情況。
轉眼間又到了冬天,寒風刺骨。洛陽城里的王世充看著李世民兩個多月都沒有什么動靜,以為對方必定是軍需補給跟不上。王世充還在暗自竊喜,他覺得退守洛陽跟李世民打消耗戰的策略還是對的,我洛陽的富貴不輸你長安,我耗得起,你來到我的地盤肯定耗不起。在王世充看來,李世民只不過是一個有勇無謀的年青人,李世民能打仗只不過是仗著手下有一匹猛將,就像當年的晉王楊廣一樣。殊不知,李世民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不久之后,王世充就知道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