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唐逍遙上面這段話是在他自己腦中進行的。
畢竟這話讓人聽見不太好。
經過喃喃自語被李世民發現之后,唐逍遙就改掉了這個壞習慣,雖然正常人也不會喃喃自語,他只是因為激動才這樣,但也給他造成了麻煩。
最終唐逍遙還是改掉了這個習慣。
唐逍遙盯著筆記本看了看,發現沒什么問題后蓋上筆蓋,合起了筆記本,收回了玉符空間之內,畢竟進來的時候他只拿了手機,這個還是在李世民分封爵位之時他從空間內隨手拿的。
放好東西后,唐逍遙坐直起來,然后鄭重的盯著李世民。
他有預感,接下來要到他了,畢竟他此次大功是磨滅不了的。
但對大唐的人來說,他的身份又有許多疑問,而且他也會加官進爵,接下來就看李世民怎么決定了。
而一旁的李靖和秦瓊則從唐逍遙開始坐下時就盯著唐逍遙了,畢竟上朝之時禮不可廢,但唐逍遙像是在自己家一樣,舉止隨意,令幾人關注起來。
而且唐逍遙拿出的東西和所學的知識都讓他們好奇不已,他們時不時的用余光盯著唐逍遙。
而當唐逍遙從空間內拿出筆記本和筆之時,李靖和秦瓊瞳孔一縮,相互看了看,點了點頭,發現自己沒有看錯后,神色都凝重了起來。
而程咬金和尉遲恭則正在看著別處,沒看著這邊。
在李靖他們兩個的眼中,唐逍遙是手上突然出現了筆和本子,然后開始寫起字來,而他倆的眼神也挺好的,對筆記本上的字看的一清二楚。
還沒等兩人詫異唐逍遙怪異的寫字方式(從左往右),唐逍遙就問了問幾人,李世民究竟說了啥。
在得到回復后繼續寫了下去,而李靖卻發現唐逍遙寫出來的字,和前幾天那些東西上的字一樣,殘缺了不少。
秦瓊對此也十分詫異,但還沒等秦瓊說什么的時候,李靖微微搖頭,制止了他,繼續盯著他。
直到唐逍遙將東西放回空間內,兩人像是明白了什么一樣,轉頭看向李世民,不再觀察唐逍遙了。
…………
“今日我等夢大敗突厥,有一人實屬首功!
數日前有人告知于朕,突厥將南下侵犯我大唐,朕在收到消息后便派人去查探消息,最終證實了此消息,才開始準備。
若是我等未曾做好準備,此次必有大難,定將損失慘重!更不用說大勝一場了!
且在大戰中,此人還獻上了不少兵家利器,對大軍戰力有了極大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火藥!
火藥的威力想必諸位愛卿都有所了解了吧!正是有如此神器,朕僅僅用十萬大軍就大敗突厥二十萬大軍!
而軍中此次的傷兵重傷而死的僅僅數百人,這也是他的功績!
而此人年僅二十余歲,于國有大功!此番大賞!哈哈哈哈!”
“唐逍遙!”
李世民看著正襟危坐的唐逍遙,嚴肅的喊道,雖然正經起來的唐逍遙讓他有的不習慣,但他也沒說什么。
“微臣在!”
唐逍遙聞言立馬站起身來,拱手向李世民作揖。
朝中所有人都轉過頭來看向唐逍遙,就這么一個普普通通的年輕人,大部分大臣不明白他有何德何能能立此大功!
而唐逍遙被不少人盯著的時候,開始還有點不自在,但不一會就緩了過來,神色自然了起來,這也樣讓不少文臣不由自主的點點頭,像是贊揚他一般。
“不錯!雖說有些稚嫩,但神色自然,鎮定,自信但不自傲,頗有風骨!是個好苗子!”
文臣內的幾人,竊竊私語著。
而李世民則繼續給唐逍遙封爵。
“唐逍遙,字興唐!通報戰事,獻軍國利器,救治傷兵,在此次大戰中當為首功!封興唐伯!食邑百戶!”
李世民炯炯有神的盯著唐逍遙,“唐愛卿!興唐伯!朕的大唐還需你多多努力!為大唐造萬世基業!”
唐逍遙鄭重的點點頭,“謝陛下!定不負陛下所望!微臣定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哈哈哈哈!好!好!好!
朕就等著興唐伯的表現了!
愛卿不是要辦學嗎?那這封地就由你親自選擇吧!
說吧!你想要哪里?朕封給你!”
李世民聞言高興不已,唐逍遙說的話對他胃口,讓他心情舒暢,便開始關心起辦學之事。
“謝陛下!
那就在前幾日我等去過的那片荒地吧,就在長安城外南部不遠處,都是荒地,目前來說百畝地應該足夠了!若是不夠,將來定向陛下申請!”
唐逍遙思考了下,他也不知道,古代爵位的封地有多大,相關單位他也不知道怎么換算,只知道一個足球場大概12畝地,目前他要辦的學校還只是屬于中小學階段,不需要太大,因此隨意估了一個數字。
反正小了再找李世民要,他也不會不批,所以唐逍遙也沒太在意,而且目前的材料和鈔票都還沒準備好,因此,不急。
李世民搖了搖頭:“百畝地能辦什么好書院?愛卿還是太小家子氣了!那塊荒地數千畝,僅僅百畝地如何使得?
朕先封你五百畝,不夠了再找朕要!但是愛卿可得將你的本事好好教授給學子們啊!”
唐逍遙應答著,“是陛下!謝過陛下!臣定傾囊相受!想必科學的知識也會讓諸位學子受益匪淺!不負陛下厚望!”
李世民笑著點點頭,發現文臣內部對于此事頗有微詞,像是想要說些什么似地。
突然,魏征站了出來,恭敬的一作揖,對著陛下問道:“陛下!興唐伯僅僅二十余歲,本事沒學多少呢,如何辦學教授學子們啊!微臣恐怕興唐伯將來誤人子弟啊!”
還沒說完,文臣內部又走出一山羊胡老者,正是儒家傳人孔穎達,同樣詢問道。
“況且這科學又是何物?我大唐乃以儒治國!千年來我等未曾聽說過啊!也并不在諸子百家之內!此刻大唐并不需要那些邪門歪道之說,儒家經典才是治國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