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淵此次下山除了游歷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便是在凡間找一些有資質的孩子回山中培養。所以并沒有急著帶天賜回靈云山,而是仿佛路上拾了個小物件一般,一個接一個,拐了七八個孩童,一行人才浩浩蕩蕩往山里趕。
隨著這些年修仙之氣愈盛,雖然每年山中都會有大批人送孩子來修行,山上也曾欣喜于此,可慕名而來的畢竟良莠不齊,雖然人多,但修行三年之后在入山考試時便顯出了弊端,這些外門弟子大多只有修身養性之能,并無修仙之質。故山中修行分兩類,一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治世之路,一類是上下求索的修仙之路。
要問一個仙門為什么要開辟治世之路,這就要說到人吃五谷雜糧,修仙也不能一直辟谷啊,再者這煉丸鑄器原材料可都貴著呢!所以他們仗著自己命長,每年都會派兩位宮主下來授課,弟子們即使三年外門操練之后進不了內門也可進世學學個四年,出來基本都是人才。
因為孩子們上山之后,至少都是要學七年的,偏偏少年人的情誼是最深厚的,所以在下山之后人脈也用得上。
這才有人絡繹不絕地送孩子來山上,左右是不吃虧的。
再說這靈云山,本就是個靈氣充裕的寶山,是初代創始人北辰道人云游天下,迷路之后遇見的,便于此筑了個落腳點,多年之后略有所成,便下山云游,一路懲奸除惡,漸漸地身后就跟了一些無家可歸的崇拜者。
北辰又不能置他們于不顧,可多年修行,也沒個謀生的手段教給他們,于是只能任他們跟著,無奈之下,北辰只好借口修行與他們辭別,可他們卻道:“我們跟著道長本就是為了修行,有朝一日能像道長這般風光!”
北辰無語........
只好帶著他們一起上山,教他們調息運氣,五行八卦。可一群人在山上,這山上的野果野菜根本吃不飽啊。于是北辰畫了些護身符平安符一類的,拿去集市上賣,其他人也找些草藥,山珍之類的下山售賣,終于能溫飽。
這幾人雖無修仙的天分,不過修行畢竟有助延年益壽,十幾年發展下來,竟成了一個在當地頗有香火的小道觀。
初代創始人們深知既行于世間,便不可遺世獨立,他們修行之余,掙錢意識也很強,所以在多次天災面前幫助了很多人。
人與道觀相互成就,小小的玉玦觀也逐漸發展成了百年老觀。
這就要好好說說玉玦觀,玉玦,即取其殘玉之意,世間之事本就無盡善盡美之事,得此處風光,必有他處黯淡,故修行不求盡善盡美,只求無愧于心。
玉玦觀三進山門,第一道門為守山門,立于兩道險峰中間,觀中弟子每日輪流派兩人守山。
再進便是一兩米寬的石板路,如蛇一般蜿蜒崎嶇,約兩百米進入第二道山門,山門建在聳起的大青石上,石壁濕滑,布滿苔蘚與前方地面約三米落差;門后是塊大空地,是平常外門弟子居住修煉的地方,設有一大廳,供外門弟子聽學用,每年會有兩名道長輪流講學,并配有六名內門弟子答疑解惑。路右側是男舍,路左側是女舍,各配了一個小廚房,供外門弟子自行使用,當然平時大家都是在大食堂吃飯的。
再往上走便到了大殿,平時人們供香的地方,大殿左右兩側各有一副殿,
進來就到了二殿,供弟子們聽學用,內外門弟子每日皆可來此聽課。與外門不同的是,這個學堂由六位宮主輪流講學,內門弟子需每日上課。
二殿出來就是整個道觀的核心處法壇了,平時大型活動、考核、比試都在這里。
法壇東西南北方向,分別為二殿、倉庫、藏書閣、食堂,四處以青石路相連。
以法壇為中心,大殿為軸,六宮分立兩側,相鄰兩宮由小徑聯通,各宮又直接與法壇相連,也各自設立了小食堂和小學堂,主打術業有專攻。
這些便是世人可涉足的部分了,其余各處大多是道長們自己開辟的洞府,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