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卷38:《舊地書序》
志禮至此,猶成法紀。
周之禮法,延以漢家尊。先太宗欲以律疏議治邦,而永徽高宗頒行。繼儒學,含佛道,衡皇城,馭九州,遂成唐法。而今以區區之勢見小行大,則不得焉。亟于利者取盡諸金,而反噬其身。若拭以墨學,守而成規,則可往矣。
古之以史而鑒者,則得之于史,終敗之于史。若效馬班陳歐,創史先河,亦可加以機警。天下之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沛公斬蛇,王莽斷漢。洛水之誓,惡名青史。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陳橋兵變,杯酒釋權。供養宗親,缺餉止敵。
而疇昔之地,有各客,懶人,養某,夢璃,老康,碎忠等為之謀。Little Boy,星辰,熠星,云喜,璃影,安然等為之武。蒙題,大神,時岐,青羽等為之文。嘗可招攬天下,以廣袤之資,折甲卸血,以聚千土。然自謝綏靖,投罪傷己,視民如茻,掱窩鉗人。足可悲也。
向聞宋之曾士有戢好,以向之《戰國策序》評論天下謀士。而景不從正道者,何配天下之能乎?
翻譯:立志于禮法,以此建立綱紀。
周朝的禮法,延續至漢朝并被尊崇。唐太宗李世民曾試圖通過《唐律疏議》來治理國家,而唐高宗李治在永徽年間將其頒布施行。唐朝的法律融合了儒學、佛學和道家的思想,平衡了皇城的統治,駕馭了九州大地,最終形成了唐代的法律體系。然而,如今那些以小博大、急功近利的人,終究無法成功。急于追求利益的人,雖然攫取了所有財富,但最終會被自己的貪婪反噬。如果我們能像墨家那樣,堅守規則,或許還能找到前進的道路。
古人以史為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但最終也因歷史而失敗。如果我們能效仿司馬遷、班固、陳壽和歐陽修,開創歷史的先河,或許也能從中獲得警示。譬如這天下的混亂:楚國雖有三姓大戶人家,卻注定可以滅亡秦國。劉邦自稱斬白蛇起義,而王莽篡漢從中劈開漢家四百年江山。司馬家效仿古人洛水之誓,卻留下了千古罵名。安史之亂導致藩鎮割據。宋太祖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為宋朝留下了百年隱患。明朝供養宗親的政策,最終導致軍餉匱乏,無法抵御外敵。
在過去的大地群中,有各謀客、懶人、調養師、夢璃貓、老Kang、碎忠等人出謀劃策。Little Boy、星辰、蒲星之熠、云朵喜、璃影、安然等人負責武事。蒙題王、大神、時岐狂三、青羽等人負責文事。他枯港曾經有機會招攬天下名士,憑借廣袤的資源,統一千土。然而,他選擇了綏靖政策,自我傷害,視百姓如草芥,甚至從其他群中挖人。真是可悲啊!
我曾聽說宋代的曾鞏曾對《戰國策》進行評論,討論天下謀士。然而,那只是不走正道的人的行為,而那些不走正道的人,又怎能配得上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