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黨校近來在安排課程的時候特別重視現場參觀和教學,到學校的第二天下午,畢忠所在的副處班就安排了去榮慶坊參觀。
帶隊的是文老師和班主任柳老師,文老師是教研部的老師,負責現場教學的組織和討論,柳老師是教務處的,主要是跟蹤班級各項活動的安排。一上大巴車,柳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文老師,然后就由文老師負責整個行程的統籌。
文老師瘦高身材,戴著一副金邊眼鏡,帥氣的面容掛著淡淡的微笑,他倚著大巴前端專為導游設置的靠背,對著話筒說道:“同學們,今天我們到荔紅區的榮慶坊參觀學習,借這個機會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它的基本情況。榮慶坊是越州市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一個成功案例,荔紅區通過不斷探索,引進了萬客公司,以BOT的模式由萬客公司整體開展保護性開發,區里成立了共同締造委員會,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成功地改造了這個片區的外觀,同時將原來雜亂的電線等實現了三線下地,然后引進了東湖酒樓、鐘書閣書店、咖啡店和非遺文創產品中心等項目,使原來一個非常普通的老舊小區變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景區。同學們今天要重點了解榮慶坊的改造理念、思路和方法,看看那些經驗可以推廣”。
文老師在大巴車上非常認真地介紹情況,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二十分鐘。大巴車在榮慶坊附近的路邊停了下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景區的入口,萬客公司的講解員小孫介紹道:“榮慶坊一開始是進行一期的改造,主要是我們現在身處的區域,改造時專門恢復了青石板的路面,這樣既能夠方便雨后地面更快變得干爽,而且保留了歷史的韻味。對老舊建筑,采取了增加鋼架加固的辦法,確保安全”。
小孫隨后領著眾人走到巷子的深處,然后說道,“各位老師同學們,這里是李小龍的祖居,是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當年居住的地方,這幢房子的門非常有嶺南特色,外面是趟櫳門,既保證了安全不讓閑雜人進入,又利于通風,里面是兩扇黑色的木門,占據了大半個門框,露出的部分方便通風”。
畢忠進到屋里,正廳里掛著一些展板,介紹了李小龍從出生、求學到成名的大事記。畢忠留意到,李小龍在提到截拳道的時候還加入了哲學的內容,看來各行各業的成功最后或多或少在哲學、在理論方面是有支撐的。李小龍英年早逝,不過他在武術和電影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這里面不是偶然的,李小龍比起其他的武道高手,無疑在思想境界和理論指導方面都更勝一籌,自己在工作和生活當中要重視理論的學習和指導,只有理論上的成熟才能推動工作上新水平。
一行人隨后又參觀了粵劇博物館等地方,所到之處都看是去非常舒服,的確是非常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