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難可以分為三個檔次。
第一個檔次:災難。
這玩意最輕,如噩兆吞掉了果實,那便是災難,而面對災難最為普遍的方式是妥協(xié),或者說有三種應對方式。
其一:躲避。
其二:妥協(xié)。
其三:對拼。
對拼不推薦,因是兩敗俱傷,躲避也不是主流,或者說沒的辦法才躲避,有點辦法的話,妥協(xié)完事,就算這樣的妥協(xié)意味著不可挽回的損失,但卻是普遍的結(jié)果。
別以為這很慫,很和災難妥協(xié)已經(jīng)是很了不起了,比兩敗俱傷強,至于躲避的話,一般是轉(zhuǎn)世,另一個則是為了妥協(xié),而這樣的妥協(xié)通常帶著一點威脅的味道。
如躲避功夫好的家伙,這樣的家伙既然能躲避災難,那能不能轉(zhuǎn)世?可以。那既然能夠轉(zhuǎn)世,是不是有可能獲得助力,這對于災難是變數(shù)。
這是以躲避為基礎(chǔ),以轉(zhuǎn)世為威脅,逼迫災難妥協(xié),說白了就是讓災難見好就收,別太過分,可要是沒有轉(zhuǎn)世的機會呢?同樣的,躲避的功夫好,如同在世間扎下了一根刺,而這根刺可能時不時的出來扎你一下,以這樣的方式來完成兩敗俱傷。
到了災難的地步,本源可以說是老大了,生靈處于弱勢,作為弱勢群體,頂多是兩敗俱傷,這也是極限,而這兩敗俱傷的可能和希望差不多。
渺小而不可及。
沒錯。這兩敗俱傷是不可及的,它只是可能,而這樣的可能是完不成的,因有些家伙不會站在兩敗俱傷的這邊,而這樣的家伙是誰?自己!
若誰完成了這個不可及的兩敗俱傷,不說它會后悔,而是會有遺憾,故不可及。
若有兩敗俱傷這回事,則不可及。
若無兩敗俱傷這回事,則不可能,理論上若無,應該有可能才對是吧,但這樣的不可能,來自一些家伙的不同意,比如說我等,我等不同意兩敗俱傷,所以不可能,因不可能,所以妥協(xié)成了必然。
誰要是能一直躲避,那妥協(xié)是必然的,但怎么說?妥協(xié)不是主流,因需要有實力才能辦到,較為正常的則是逃避災難,可同樣不是主流。
這是渴望。
渴望能妥協(xié),但不強求,類似于偏頗,偏向妥協(xié)的那部分,但卻不是徹底倒在那邊,要是逃避的話,則是失望,而這樣的失望影響并不大,如失去渴望,形成的是欲望,有所虧欠的欲望。
或許欲望可以彌補,但也有可能彌補不了。
如誰都逃避災難,致使失敗,那則是欲無窮盡,這樣的欲望類似于對某些事物的需求無窮無盡,滿足不了,這是小問題,只不過這小問題有一天會長大,它們會收斂一項事物的所有,比如說只有我有,也只有我能有,類似于守財奴的角色,孜孜不倦的收斂全部,哪怕這全部是源源不斷。
其造成的結(jié)果是窮,其窮無盡,但可取盡,要我們說,這樣的家伙長大之后是一件嫁衣,什么時候窮盡,在于什么時候取盡。
取盡時,一無所有,所生是寄托。
如把它們收斂的財富給取盡了,它們接受不了這樣的結(jié)果其精神會寄托在財富身上,而這樣的精神是可以轉(zhuǎn)化出來的,欲望的病可以治,只不過有些麻煩而已,填麻煩。要是世界很變態(tài),解決這樣的麻煩不失為一件善事。
要是簡單的取盡,這即是利益,雖說利益有得有失,但它們已經(jīng)失了,所以這樣的利益是純粹的,只不過...取盡一個守財奴的東西,這個守財奴未免有些可憐,有些心懷不忍,但...
它們可是收斂了一項事物的全部,會心懷愧疚嗎?理論上不會,要是會...品德吧,品味得失。
要是不會,那就是失德,而這失的德僅是這一生,如這一生不會從收斂的事物上轉(zhuǎn)化出來而已,這欲望的病,品德可以治,不過一般是功德,轉(zhuǎn)生之功德。
有些功德是不會褪去的,例如品德。而有些功德是會蛻變成功績的,如幫一個家伙轉(zhuǎn)生了,它會記得你,當功德沒有了,它還記的這么一份功績,記的這么一份再造之恩。
功德可以賺,但品德這玩意是咎由自取,若無仁慈之心,自然沒有品德這回事,所得僅是利益。
在說白了,逃避者是寄托,而這利益相當于撫養(yǎng)費,不過想要得到這份撫養(yǎng)費,需要解決一些麻煩,如等待欲望長大,等待因果報應,一般是等得起,但不一定養(yǎng)得起,因失望所代表的是一項事物的缺失。
可以承受嗎?要是能,那就養(yǎng)的熟。要是養(yǎng)不起,那就是早夭了。承受不住一項事物的缺少,故提前收割。
作為逃避者,面對的通常便是收割,和災難沒什么兩樣,區(qū)別只是災難收割了很多次,而世界只收割那么一次利益,同樣的,逃避未嘗不是一種解脫,若收割一次便可解脫,比面對災難強,更何況在解脫之前還有那么一段成長的過程。
在有則是,有些環(huán)境是很特殊的,可以收割不錯,但未必需要,養(yǎng)不起可以不養(yǎng),先儲存起來也行。
以生靈的角度來考慮,逃避比躲避要好,要簡單,也更輕易。
那么說說不逃避的結(jié)果,面對災難的下場...這個...災難大成,你在能躲,它也能找到你,而每一次找到你,都是一次災難的收割,無非是收割你之后,下一次你還能躲避。
一次次的收割,一次次的躲避,看你能躲到什么時候。
這可以說是拖延,總之就是在災難收割不干凈,哪怕每一次收割災難都會更大更肥更胖,但災難一直都僅僅是災難,反正你它丫不拖延,我就一直擋著你,惡心你,非常賴皮的說。
你它丫可以割掉一個我,但還有千千萬萬個我,要是災難無所謂的話,那躲避的家伙就老遭罪了。
當然拉,要是災難真無所謂,這就是兩敗俱傷了,災難不可能無所謂,若有可能則雙敗俱傷,屆時災難不在是壯大,而是收縮,收縮的同時,遭罪的家伙亦在消磨,我完了,你也得亮。
躲避的家伙故然會消磨干凈,但災難也會因此而成為小不點,屆時小小災難即是拂袖之塵,灰塵在多,甩甩也就干凈了,就算這灰塵會一次又一次的沾染,但僅是舉手之勞。
一點灰塵能淹沒一生嗎?不能。而在多的灰燼,也僅能淹沒一生而已,而淹沒的這一生相當于解決的無量災難。
塵哀之說。
哀家這輩子最光榮的事跡,便是以一生埋沒了無量塵埃,建造出了沙漠。
誠然躲避者涼涼了,但災難也成了灰塵,可成了灰塵之后架不住后生埋沒灰塵構(gòu)建出沙漠不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能忍?至于這后生是怎么來的...
要是災難和生靈兩敗俱傷,別忘記還有世,這一生可自世而出。
這樣算,誰是賺的?不推薦兩敗俱傷的原因之一:這一生雖可自世而出,但也是個囚牢。
誰都不賺,誰都虧了,而對于災難來說,虧的連褲衩都沒了。
這樣算的話,世界不虧,因災難虧的更慘。
當然拉,不可能無所謂也是需要一個理由的,那這虧麻了算不算?可以算。當不可能兩敗俱傷,那災難自然可以長大,比如說成為巨型娃娃。
收割多少次,無吊所謂,但此消彼長怎樣?以消至灰塵為結(jié)果,消多少長多少,當長至盡頭,是不是該褪了?嗯。
幸存者能余多少不一定,但這一生叫余生,因只剩余這么多,其他的全部被收割走了,這是損失。
損了多少不清楚,反正有余,且這樣的損是認可的,也叫止損,秋后算賬別提了,到此為止。
若僅限于損,就算是到此為止,不過是損傷而已,損傷這可以是有愈合的那一日的,但要是人家褪了,那便是損失,無可挽回。
就算災難有一天,敗個精光,你也不能撈,除非是誰愿意還,無可挽回的損失,只可償還,這是有朝一日的說。
在通俗一點,這是血債,就算誰還了,也會流血,妥協(xié)之損失,血債血償,算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教訓,長長記性,而這個記性保證很深刻,深刻的不在會重蹈覆轍。
若有這回事,這就是買個教訓,至于向誰買,反正不是災難,災難要是不涼涼,這個教訓可買不到,想買都難。
欠債不還,血流不止。
有些血債誰還了,就算在貴,你也得認,因那是損失,不是用價值來衡量的東西,或者說買到的玩意它是無價的。
有種民,它們叫災民,由損失所成,由災難所化。
災難不涼涼,損失不計較,災難要是涼涼,買回來的不僅是教訓,更是災難化身。
當然,這不是詛咒災難涼涼,而是一山還比一山高。
世有同歸于盡之說,若災難有一天遇到硬茬,同歸于盡后被整成了沙漠,這也算涼涼了,而這無量沙漠里面的一粒恒沙,對于某些世界來說可是無價之寶,但有所需,自無不允的說。
想必災難也挺樂意被買回來,或者說給自己留條后路吧。
別看妥協(xié)很慫,但不妥協(xié)...呵呵。誰來兩敗俱傷?當是放屁嗎?以為一次次的收割的結(jié)果很好受?知道什么叫絕望嗎?
在無位列,在無至高的前提下,災難那就是老大,小胳膊細腿的反抗老大?呵呵噠。不知好歹,經(jīng)歷那么一次絕望,保準乖乖聽話了,多數(shù)生靈連一次絕望都撐不過去的,皆是在絕望之下屈服。
民是民,生是生,民和生是兩回事,就算是一個平民那也得被屈打成招,只不過平民可以抗罷了。
如平民是那么一個天平,本身是中立的,當災難站在一端,平民可以站在天平的另一端保持平衡,使自身扛的主,但分的清站隊嗎?站錯了就要涼涼。
用災難的話說:你可以站對無數(shù)次,但不能站錯一次。
當然,若只有一個平民,那這個平民站對一次也就夠了,可要是民眾很多,那它們站錯了,而你就要站對它們站錯的次數(shù),且一次不錯,事事全對,這不僅僅是站隊的問題,災本身是一種難,這難是劫難。
你所在乎的,你所擁有的,都將因劫難而一一失去,就算沒有在乎的,那災難也可以制造讓你在乎的東西,在讓你失去。
你沒有,讓你有,在劫難逃。
你有,讓你沒有,劫數(shù)難逃。
為什么兩者都是逃?因面對災難多數(shù)都是逃難。
災難,逃難。
災難,劫難。
逃難不丟人,至少咱們面對災難也想逃,不想面對劫難,而不逃只是因為不能,想逃卻不能,這是困難,為難自己。
自己為難自己,這回事叫什么?額...苦難。
于我等來說,這純屬受苦,非我所愿,因我等是想逃的,而不能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大多數(shù)都逃不掉,所以能逃掉的會因這大多數(shù)不能逃,而逃不掉。
想逃逃不掉,因大勢所趨的事實造成。
要是想逃真逃了,那就逃了好了。
不能逃的原因之二:不肯背叛自己。
要是孤家寡人,自然談不上背叛,逃了就逃了,就算因自己逃了會讓大多數(shù)家伙完蛋,但大多數(shù)家伙與我何干,它們身上又沒有自己的一部分。
一種不逃是基于憐憫。
一種不逃是基于自由。
一種不逃是基于生意。
比如這生意覺的災難沒什么大不了,覺的可以頂,可以抗,就是如此自信,自信都不覺的劫難是劫難,因可再生,因有在意,從某種角度上來講,這樣的家伙心不在世了,或者說它們早跑了,生意不在此世,而在來世,這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說。
有這樣的生意嗎?有的。萬劫不磨可不說笑,有些家伙連磨難都不在乎,更別提災難了。
當然拉,我們說災難的前提是那樣的變態(tài)都無了,所以不逃的原因更多的是憐憫與自由,這是從我們的角度來說。
要是從世生...生靈的視角來說...雖說世界的硬骨頭挺多,它們想逃嗎?未必。而是不愿逃,這是心有所屬的眷屬,不愿背井離鄉(xiāng),但同樣也不愿面對災難,但卻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自暴自棄。
這樣的不愿逃和不肯背叛自己的情況差不多,這種大趨勢存在的本身即是一種影響,非我所愿,生不由己。
另一種則是牽掛,若只有少部分家伙能逃,那干脆不逃了,要是大多數(shù)都能逃,那就可能跟著一起逃難了,前提是這樣的牽掛沒有掛在少部分家伙身上,比如說大部分家伙能逃,則是因少部分家伙不能逃,但大多數(shù)的家伙其中有一部分的羈絆掛在少部分家伙身上,所以沒有逃。
在一種則是全逃。
面對災難,全跑了,但可能嗎?還別說,真有一定的可能,災難未嘗不能放過眾生,因還有世界在不是。但能做到全部逃難嗎?在世生的情況下,除非世界顯靈,讓眾生逃難,而獨留。
屆時災難會因滅世而更進一步,而逃生的家伙相當于災難的觸角。
這是劫數(shù)。
逃到強大的世界還好,要是弱小的世界可扛不住這樣的劫數(shù),這劫數(shù)等于是一場浩劫,誰在這場浩劫里面掛掉了,那都是損失,因是劫數(shù)所成,而這種無端之浩劫,想必哪一座世界看了都有些頭皮發(fā)麻,若想無損,那便需要全部參與才行,這樣頂多是受傷。
可眾生全部參與進這樣的浩劫里,那統(tǒng)籌與分配能力....嘖嘖。沒的說,杠杠的。
若可稀釋,若可應世所生,無傷大雅,這樣或許連受傷都不會了,至少要滿足這兩者,至于更多的...不清楚。
同樣的,這樣的劫難其本身也是一個機會,若能無傷大雅,世界可是有界的,簡單來說就是把災難滅掉的世進行重現(xiàn)顯世,但前提是需要無傷才有那個化世衍生的機會。
眾生是沒有攜帶世界,但卻可以通過化生的方式重新顯世,在由世界衍生重活,而這樣的機會取決于劫數(shù)應對的如何。
稀釋是基礎(chǔ),也是最簡單的,難的是應對。
稀釋可無損,但受傷不可避免,可要是正確的生,放到剛好應對的劫中,則造成無傷,如生靈剛好克制這片地區(qū)的灰霧,因相克故無傷,也因相克故而連浩劫發(fā)生過都不知道。
無劫的說,克了個徹底。
應對的好是平衡,這是相克,更好則是克制,克制成無劫。
有劫這回事嗎?沒有。有的是調(diào)整下的遷徙,不過這回事也要別人有空才行,除了以上,還有一個前提叫引劫,這是把劫數(shù)引到自己身上,不然災難滅掉了世,那劫數(shù)是在難民腦門上的,那叫一個劫數(shù)難逃,而且不僅是劫數(shù)逃難,還是死無葬身之地。
需要引劫,需要稀釋,需要平衡,需要遷徙,更需相克,才滿足這些大條件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救世,救世不是看生面,而是看世面。
若有一生,帶著眾生跑了,而獨留一世,誰都不會救,亦全都劫數(shù)難逃,只有生靈通過世的渠道溜了,才會救。
不過...
很久之前這是一個駁論。
一生可以帶著眾生逃生,但有用嗎?沒用。因誰都會見死不救。
只有通過世界逃生,才會救,可這基于世界是活的,若世界是活的,可能全員逃生嗎?不可能。若世界是活的,生靈不會逃。
所以世界則會誕生那么一個具備世界活性的世生從世界的渠道逃離,那么下一個問題來了,誰都可以逃,但這個具備世界活性的生靈逃不了,因它本身即是渠道。
那一生就有話說了:為什么誰都可以逃,就我不能?嗯?我也想逃的好吧。我逃了,誰都逃不掉,我不逃,但你們?nèi)恿耍乙蚕胩樱蓞s不能。
困難吧。嘿嘿。
就這么放眾生逃跑?甘心嗎?不甘心。除非眾生愿意給它陪葬,要是眾生愿意給它陪葬,它才會甘心,但眾生要是愿意給它陪葬,眾生還會跑嗎?不會了。全陪葬了。
要是全陪葬了,這一生是想送就能送嗎?不行。它是甘心了,但眾生也送不走了,真就成了陪葬品。
從結(jié)果而言是這樣的,其變數(shù)在于災難,因陪葬的同時一樣把災難給埋葬了,所以能不能逃生,在于災難。
若生甘心,而災難又想活,則可以送,而送完之后,這災難也涼涼了,隨生意可不是災難的意愿,所以難民就算逃了,它們也自帶劫數(shù),歷劫的同時也是賑災,可以說這樣的難民其本身便是災難的源頭,在不停在復興災難。
有些災難消了,而它們就開始歷劫,讓災難沒完沒了,源源不斷,一個個的...災星的說。
引劫救世故然可行,但救了之后也相當于制造了一個源頭,禍及深遠。
若救一世是易,可要是這一世殃及萬世還救嗎?若萬世追究原因,誰救的這一世便可以算作惡了,雖說情有可原,但亦作惡多端。
要是這樣還救嗎?哈哈。救了代替受過。
難民歷劫,則是災難源頭,若代其受過,這樣的災難就算源源不斷,但僅限于自己這一世。
代其受過是嫁禍,誰樂意背這么一個長久的包袱?嗯?說是說解鈴還須系鈴人,但也要這系鈴人知道才行呀,這一世擋了災,難民是需要接回去的,可要是無知...嘖嘖。那這無知可是一種罪了。
若責無旁貸,罪責難逃。
這樣的罪...灰灰湮滅,是解亦是結(jié)。
若無知則以死后灰灰湮滅的罪刑,作為結(jié)算,來生沒有啦。
要是知情,同樣是灰灰湮滅,只不過這是解,來生依舊。
能背這份責任的,其實根本不在乎你是知情還是無知,既責無旁貸,那就迎新唄。
這是責無旁貸,喜舊迎新。
若為喜舊,難民是來生依舊,而災難則是它世所喜。
世界:我救了你一命,你是不是表示表示,感恩戴德?
災難:哦。恭喜。
世界:話說,這次我們可沒有改變你什么好吧。
災難:哦。是不是我還得感謝你們的善良?
世界:大可不必。別禍害就足夠了,簡單來講,我們只需要你杵在那就行,簡簡單單的存在,這是生存。
災難:沒有改變,是不想,還是不能?
世界:咳咳!子虛烏有的事,難民可不會賀喜,要是按照正常的流程,它們要是賀喜,那災難自然具備了傾向,就算是有所作為,也是善事,而不是福禍相依。不過這回事,嗯。子虛烏有。故...不詳。
災難:嘖。行吧。子虛烏有。若有來日,我看你們會不會責無旁貸。
世界:至少因子虛烏有而有可能。
災難:若有那一日如何?
世界:存在自在,所在自由,生賀可送,一別送禮。
災難:僅僅是禮,不送點小禮物,這么摳搜?
世界:咎由自取怎樣?只不過那一日,這話可能過時了,這可不是我們摳搜,而是說了過了。
災難:過了挺好不是嗎?
世界:話說你們能不能別老是那么的邪惡?
災難:本來就這樣。
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逃生不是最好的,但卻是不錯的。
至于為什么這么慫包的逃,照顧才逃的,因躲避難受,要是真有那一天,逃生是一個選擇,而這個選擇是想選而沒有選的家伙們留下的。
不過...這樣的逃避是不是很軟糯?嘿嘿...哈哈!逃避是一個選擇,但選擇從來不止一個,若示弱可能會造成一些影響,那么擺上另一個選擇好了。
知道什么叫后天嗎?后天在拉胯,它掛了一個天。末日在不行,它掛了一個日。眾生這個家伙是比一更強的。
這個選擇叫歸一。
世有九極之說,無天之始,回天之術(shù),眾生歸一,逆轉(zhuǎn)先天。當逆轉(zhuǎn)時,眾生是先生,古今未來事,全知。一切猶如一場推演,只不過正常推演推演的很過分。
天衍。
簡單來說,就是一群眾生返回到了世界之初,知道了后來的全部事情,就算其中沒有任何一位,但亦可再造,先生先知先行再造后世,比如說把曾經(jīng)的一位位給造出來,只不過這造出來的是降生。
若造出來的同時,這群眾生不在了,那一日即是重生。
天衍初,重生日。
若連末日都能逆,災難算什么?要知道眾生歸一可是無極天使,而磨難那家伙最先磨滅的便是一些不為人知的禁術(shù),例如天衍,不過很顯然,災難還不夠資格磨滅一些東西,雖說它是磨難的一份子就是了,但災難是有漏洞的,不然怎么能逃?對吧。
費盡周折的玩,只是不欺負災難,但天衍之術(shù)不是沒有代價的,看看九極無天就知道了。
眾生歸一,眾志誠誠,可行是可行,但多半是理論,因未必能合,若不能合,歸一在于誠,一生誠易,而眾生誠難,如一個家伙的心胸可以容的下古今所有,但能保證所有的家伙都容得下嗎?若不能,可以忍嗎?若能即可生成,但這也是有前提的,前提是知道這回事。
一個家伙知道,不代表所有家伙都知道,而這一個家伙說的,不代表所有的家伙都信,因太過荒謬。
那么眾生在災難日信嗎?存疑。若存疑還算誠嗎?不算了。若存疑,僅僅是周而復始,眾生逆轉(zhuǎn)是無望的,或者說這樣的存疑是成就一位天衍,一切都是它演出來的,眾生皆為虛妄。
當然拉,天衍那家伙可以把眾生給衍化出來就是了,但相比歸一,這無疑更次,再則衍化虛妄眾生,就算是天衍也得涼涼的說,且眾生在生疑之前,不在能歸一,或者說不在有這個絕招了,因疑而成,生疑是間隙,眾志誠誠已是傳說。
就算知,就算信,亦不行了。
荒謬!
前者信荒謬之言,能成,因不曾有過,但后者信荒謬之前不能成了,已是謊言。而且謊言是有人信的,還是非常相信的說,因荒謬成過,即有所成,那么謊言說的天花亂墜也是會信的,因是真相,誰還能不信真話?對吧。而疑的間隙便是信任的崩塌。
因誰在說謊,關(guān)鍵這謊言還是曾經(jīng)的真相。
若未雨綢繆,這回事則會蒙蔽,而這蒙蔽則是讓眾生的重生,僅限于回憶,而不是記憶,回憶是會淡忘的,當忘記了也蒙蔽了,這是把謊言給遮掩,只不過這樣的遮掩并不太牢靠。畢竟不能保證所有的家伙都忘記。
當一個節(jié)點提早結(jié)束,往后會更惡劣。
理論上天衍之初,最好是推演到末日,由末日里面那個唯一的幸存者,來進行逆轉(zhuǎn),視為終焉,這是收益最大化,但傳承真有可能傳至最后一生嗎?
若不能,那便算了。或許可以感嘆那么一句:天意。
能不能成,它們是不太在乎的,畢竟一生已經(jīng)完結(jié),能不能有來生,真不是太在意,無非是謀劃一番,圖個可能。
若有是未來,若無即天意,若天意如此,可喜可賀。
當不能逆轉(zhuǎn),代表過世了,這聲末日后的感嘆,便送給末日后的來生了。
從正常的角度來講,磨難是不會掀起末日的,反而會阻止,因末日里存在一些家伙的宏圖,可要是真實現(xiàn)了末日,也不一定是逆轉(zhuǎn),更可能的是異變,比如說世界轉(zhuǎn)至禁區(qū)等等,這便是異變。
如磨難表示不服,但卻大勢所趨,故而產(chǎn)生了異變的效果。
最后這玩意,只是有可能而已,這個可能連希望都不是,而是...命運。
我命不由生,我運無思念。
相比最后,反而是眾志誠誠更有可能,真挺到末日,收益是最大化,但那個可能也太渺小了,要是失敗,估計得氣炸,而磨難那家伙可能寧死都不會讓你好過,雖說斗不過,但可以氣死你。
這個玩意叫氣數(shù)。
世界表示很生氣,但又無可奈何,所以當世界異轉(zhuǎn)之后,會存在那所謂的氣數(shù)作為遺產(chǎn),而這樣的遺產(chǎn)通常都帶著那么點詛咒的味道。
比如說誰具備氣數(shù)很牛嗶的說,但牛嗶的同時這氣數(shù)帶來的也有詛咒,例如五弊三缺等等,既有好處,也有壞處,總的來說,功大于過。
下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