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園(七)
高考完,成績出來,歷史最好成績,都說是超水平發揮。
靜更愿意相信是努力后的結果,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整個學習生涯,最刻苦的日子,是高考前1個半月。
臨陣磨刀,不快也光。
靜身體里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可以晝夜不停,24小時不休。父母親以前是監督她學習,現在是監督她睡覺,最后沒辦法,只好每天定時拉閘熄燈。
當年語文數學滿分是120分,外語、地理、政治、歷史,各100分。全國考生統一試卷。
那年,日語專業的本科線是420分;普高的專科線是481分。
靜的分數是482分。
語文85分,數學是120分,日語83分,政治只50分,其他2門不記得了。
靜是考試型選手,心理素質穩定,會做就是會做,不會就是不會,很少出現會的做錯。她也不理解,班上有的同學,平時成績好,一考試就考砸。
那年,天氣很熱。
沒有空調,也不能吹風扇,擔心卷子會吹得到處飛;怕學生中暑,每個考場后面放了一大塊冰。靜坐教室最前面,那冰的涼爽能傳多少到她那兒,純屬心里安慰。答題時汗水不停地冒出來,汗出得爽快,沒覺得熱,只需要不停地補充水,桌子上的汗水太多,她擔心打濕試卷,每次翻頁時,都很小心。
早上,靜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后面,到了考場,父親問她,需不需要陪?不用。父親按原計劃上班去了。中午在學校吃的盒飯,在會議室小憩了一會兒,再參加下午的考試。
考試的時候,她的考場位置極差,又是坐門口,又是第一排,似乎她的整個學生生涯都跟第一排杠上了,連最后一刻,都不放過。
她考場所在的那棟樓位于學校的外墻邊,在二樓,墻的另一邊就是臨街的馬路,馬路上,早點的販賣聲,騎自行車的鈴鐺聲,行人的話說聲,各種聲音清晰可見;還有一撥一撥的巡視監考的老師從門口走過。
靜像練了屏蔽功,周圍的聲音全部調成靜音,只全身心的投入到試卷的書寫里,這是將決定她未來人生的卷子,不能馬虎。
語文是第一門考。
語文那一年考得很難,很多人不及格,她能考85分,真不易,許是開竅了吧。
數學題目很簡單,全班60人,有6人滿分。
文科和理科的數學卷子不一樣,語文是一樣的。
數學滿分很幸運。
她有一道題答案沒有約分到最小,如應該是2/3,她填的是4/6;還有一道題根本就不會,因為題目做多了,她知道答案怎么寫,至于為什么那么寫,她也不清楚,對實在想不通邏輯的題目她一般是用記憶在書寫。
日語80分以上的,靜保守估計班上不會超過5個人。
地理有點可惜,她以為至少可以80分以上,實際分數出來并未如愿。
政治是弱項,有些實事題目(即時新聞),她不知道怎么填,再加上她在辯證唯物主義學習中不能活學活用,吃了大虧,書背得滾瓜爛熟,題目卻做錯!50分,算是低分。估計是所有考生的平均分。
那年是先出分數,再填志愿。
這分數讓靜在填報志愿時目中無人,橫掃千軍,一般的學校再難入她眼,她根本就沒想過在本市讀書,填的四個志愿,武大排最后一個,只是為了保底。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
考母校高中的幸運在考大學時被她連本帶利的全部還了回去!
所有的學校只錄第一志愿!
本著對敬愛的周總理的熱愛和尊重,靜填的是他曾經讀的大學。
她學日語時,暗地想的又何嘗不是“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偏偏事實就是這么殘酷,第一志愿錄不上,基本別想了。
初中時,她的母校都只會錄取第一志愿,怎么就不能延伸到大學也可能會如此,所有的大學都有一顆孤傲的心,看著可以填四個志愿,第一志愿沒錄,就是落榜!
最可悲的是,日語班的同學在填報志愿時相互殘殺,該校班上有三人填報,學校竟沒協調。加上武漢外校的,扎堆嚴重,該校在HUB省只錄取兩名,男女生各一名,也可見當時的學生有多喜愛周總理。
當年武大有四個招生名額,班上只一人填報。武大是墻內開花墻外香,本地學生都看不上。
這種撞車現在看起來不可思議,當時就這樣發生了,活生生的發生在靜身上!
當你用盡所有心血,最后的失敗,卻不是因你不夠努力!這種打擊,實在讓人不能接受。
她甚至想復讀再戰。
但這分數,即便不讀小語種,按正常升學,也有學校可讀,家里人都不太支持。
后來,陰差陽錯的讀了一所財經類大學,好在這所學校隨著歲月的沉淀,聲名雀起,與同學所讀名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
開始或許是那學校配不上靜,到最后恨不得靜都配不上那學校了。如果可以,靜都不想說,是從那學校畢業的,跟其他該校的同學比起來,她又遜了一節。
靜在應試教育中,學習既不刻苦,也不愛。每門功課母親都劃有最低分數線,這要求雖扼殺了學習的樂趣,也讓靜的基礎還不錯。
主觀能動性是第一學習力;合適的學習方法排第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照搬照抄,一定有一款是屬于你的定制。
學校的老師不給力,靜一門功課一般會買三套參考書,看里面的講解思路。課間的時候,會看成績好的同學怎么學習,朝夕相處,只要有心,都能看到。
一輩子太長。
如果22歲之前的學習是不得已;之后的學習,可以自主選擇。
人的一生,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壞事?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還真說不清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事,在靜的身上演了一遍又一遍。很多事對她的影響只是在那時那刻,再難過去的坎,過去了,就過去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