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一個四合院里,康老站在一顆老槐樹下,仰著頭看著上面淡黃色的花朵出神。
照理說,四合院之所以是四合院,四面都有房屋圍繞著,中間一片空地還被石板路面分割成幾塊,能種樹的也就只有幾平米見方的一小塊土地。
可就是在這么一小片的地方,這棵百年老槐樹卻屹立挺拔的直沖云霄,高度遠遠超出四合院的高度,在房頂位置四處開枝散葉,儼然把四合院的一個角囊括在其中,也因此,在樹下留下了一片蔭涼,正好擺上一張小桌,兩把凳子,再來上一壺龍井,人往椅背上一靠,正適合退休后的逍遙晚年。
“康老,讓您久等了。”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康老還沒轉過頭,一個中年人就從里間快步走了出來,緊緊握住康老的手。
康老上下仔細打量了眼前的中年人一眼,“小強,多年沒見,沒想到依稀還能認出你當年的樣子。”
樂強略顯唏噓,又不失誠懇的拍著康老的手背說道:“當年我就是一個調皮搗蛋的毛頭小子,怎么好意思讓您費心惦記,這么些年工作太忙,少有機會回家鄉住幾天,只能每年找親戚幫忙給您送點東西。這次本來不應該勞煩您親自跑一趟的,但實在是分不開身,又很迫切見上一面,希望您不要見怪。”
康老當然是沒有責怪的意思,雖然他已經到了花甲之年,但常年的鍛煉讓他依然保持著健康的身體,出一趟遠門并不是什么大事,何況他也大致知道這次見面是因為什么事,這也是他愿意來的原因之一。
兩人一番寒暄后,在椅子上坐下,樂強親自動手泡茶,燙壺溫杯高沖,一時間茶香四溢。
樂強小心翼翼的把茶杯捧到康老面前,才輕聲問道:“康老有沒有看到那篇國外的論文?”
康老也不客氣,接過茶杯輕抿了一口,回味了一番口齒間的清香,才緩緩道:“沒看,不過有個老朋友給我打了電話,具體情況不太清楚。”
樂強點了點頭,卻并沒有馬上介紹剛才所說論文的情況,反而說起了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東西:“近年來,或者說近幾十年來,隨著物質條件的提高,人類攝入的能量和物質都比過去幾百上千年的要優質的多,人類的平均壽命一直在一點點的提高,同時近代的醫療水平也在提升,生物技術、納米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都在幫助我們人類提高免疫力,或者直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我們都有一種共識,人類也只是蕓蕓眾生中的其中一個物種,人類也是遵循著大自然的規律,依賴外部環境來獲得生存條件的。”
康老點了點頭,問了個樂強意想不到的問題:“人類不是獨一無二的嗎?”
樂強并不否認這個觀點,“人類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可人類也是具有著很多生物共性,準確來說,人類并不是獨一無二的,生命才是。”
康老沒再接話,示意樂強繼續他原先的話題。
樂強接著說:“康老您也是學生物出身的,應該很清楚,人類對于生物學的研究,從來都沒停止過,毫不客氣的說,古人意外獲得了火種,火種也改變了整個人類文明,熟食改變飲食結構進而改變我們的體質,火的運用也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環境。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就意識到我們的生命體存在某種規律,我們是可以改變的,或者說是進化。而我們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試圖找出這種規律,并把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漫長的時間里,人類有了壁畫,也就是把動物或者我們自身畫到石壁上,試圖了解和保存這些信息,后來還有神農嘗百草,試圖治療身上的疾病。人們還會把螞蟻的包放在橘子樹上,以防止昆蟲禍害果實。這一切都說明了即使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生物學研究體系,但人類總在通過不斷的嘗試,積累生物界的經驗信息,以探索生命的奧秘。”
“再后來,近代的孟德爾、達爾文、摩爾根等人,一次次的推動著生物學的發展,讓我們在短時間之內就弄清楚了祖先數千年沒搞明白的事情。”
時間過得真快,別看人類壽命平均也就短短幾十年,可有了跨越時間空間的思維,縱使數千年的時間跨度,在康老看來,也是很短暫的一瞬間。樂強的鋪墊,再次撥動了康老心中的那根弦,一如前幾天在教室里的那堂課。
“是啊,太快了,一百幾十年,居然就全弄懂了。”康老忽然有些無厘頭的感慨了一句。
樂強繼續說著:“我們現在都知道,DNA是我們的遺傳物質,DNA上的堿基對組合起來,就是決定我們遺傳形狀的基因,像我們的眼睛瞳孔顏色,呈現出黑色、褐色、黃色、藍色還是灰色,都是單基因決定虹膜折光率所致。而血型則是多基因決定的,先天性心臟病也是多基因決定的。”
“后來有一種說法,人類壽命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性狀,或者是一種病,一旦治好了,人類就永生了。”
康老嘴唇動了一下,卻忍住沒有發出聲音。
“人類壽命的長短,也可以說是細胞壽命來決定的。細胞要凋亡了,器官也就衰竭了,進而引起人體功能性缺失,也就是死亡。那么只要細胞永生,則人體永生。”
康老終于忍不住了:“可是癌癥就是細胞永生,人卻死了。”
樂強表示贊同:“所以細胞永生不應該是指無限制的生長,而是在計劃內的正常新老交替。”
“其實細胞衰老問題只是其中一個方向,還有許多類似的問題,例如基因組不穩定、端粒縮短、表觀遺傳學改變、蛋白內穩態喪失、營養感應失調、線粒體功能異常、干細胞耗竭、細胞間信息交換改變等等。”
“就拿基因組不穩定來說,體細胞核和線粒體基因突變,在不斷的復制過程中,突變的基因會不斷的積累更多的錯誤,就跟硬盤里的數據,一旦有了錯誤信息,就不可避免的波及到其他數據,一部分可以被修復,一部分則繼續保存了下來。周而復始長此以往,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影響了正常使用,最后,就不可讀了。基因也一樣,人的年齡越大,修復能力越差,到了修復不了的時候,就是死亡的最后期限了。這是當年諾貝爾化學獎里DNA修復機制研究里的內容。”
“又如同干細胞衰竭。我們都知道干細胞是具有高度自我分化和更新潛能的細胞,它就是個萬能工具,哪里需要它,它就往哪搬,可以變成頭發,也可以變成皮膚,又或者其他器官細胞,可一旦干細胞衰竭了,用完了,再有什么地方出問題,就沒有這種可以搓圓捏扁的萬能細胞去修補漏洞了,人自然也就死亡了。”
“細胞的生命周期,要經歷未分化、分化、生長、成熟、衰老、死亡這一系列的周期,也就是說,細胞總會凋亡,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就跟時間一樣,注定是在不停歇的流逝的,人也是一樣。”
康老明白樂強的意思,他自然也不相信人類可以永生,這是他幾十年漫長歲月里積累的科學素養。
樂強話鋒一轉,回到了主題上:“但是前幾天國外發表了一篇論文,聲稱找到了延長細胞壽命的關鍵基因,或者說是基因組合。不同于瞳孔顏色或者血型,他們的研究顯示,控制細胞壽命的基因多達數十個之多,也就是說,他們從兩萬個基因里,找出了幾十個基因的集合。”
要知道,單一基因決定性狀是相對好找的,很容易通過比對就可以得出結論,可多基因就牽扯到很多可能性,要逐一排查確認本身就很麻煩,而數十個基因共同組成的集合,要確定其功能性,就如同大海撈針一樣的概率。
康老事先已經知道這個結論,不過他的關注點并沒有在這里,而是問道:“這結論可信嗎?”
樂強沒想到康老會有這么一問,因為一般被發表出來的學術成果,都是經過嚴格審查的,不會輕易鬧出烏龍事件。
“剛開始時,我也猶豫過,但這是發表在權威雜志上的論文,況且人家給出了一些證據,話又說回來,是真是假現在已經不重要的了。”
“那接下來,這件事是要如何發展?”
樂強篤定的說道:“論文一經發表,世界各國的頂尖團隊一定會想辦法去驗證這個結論是否正確,拿到有力證據之后,就是對基因組合,或者說是對基因內部堿基對進行模擬實驗,試圖找到一種能延長細胞生命周期的密碼。”
“一個基因就有好幾萬個堿基對,要在幾十個基因里,也就是上百萬個堿基對里找到一種更優的排列組合,真的能做到嗎?”
康老還是不太相信這事是真的。
樂強無奈的搖了搖頭,“獵槍已經對準了野豬,馬上就要扣動扳機,是一槍致命還是多打幾槍,還有分別嗎?從孟德爾到摩爾根,再到沃森和克里克,焦點一直在縮小,現在十字準星已經直接鎖定了目標,哪里還有放棄的道理。”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人類已經用了將近兩百年,更是等待了上萬年,實驗時間再長,也不會再來一個兩百年,更不可能是上萬年,我們等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