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儀衾淑單手托著發(fā)尾,另一只手拿著棉布巾子在擦拭發(fā)梢上沾染的水汽。
自小庭院回來,公儀衾淑簡單沐浴過后,便讓伺候的人皆下去休憩,不必再守在屋內(nèi)了。
公儀衾淑放下巾子,心慵意懶之際脫下履襪躺回了床上。
青釉爐里最后一絲木蘭香將熄未熄,最后一星火舌蜷滅,便有新的灰,輕輕覆上舊痕。
公儀衾淑輕闔著眼眸,狀似在小憩,心中卻思緒翻涌,很是清明。
她不知道今日同公儀玟若說那番話,是否是正確的。
廊檐上的青璃瓦叫日頭撒上一層糖霜似的金輝,汴京四方街市的景色漸漸明麗起來。
見案頭青釉爐積了薄灰,絳禾取了銀匙來將昨日燃盡的香骨隨余燼一同攏進灰袋里,簌簌聲里,公儀衾淑掀起眼簾悠悠轉(zhuǎn)醒。
“姑娘醒了?”聽到床上有動靜,絳放下手中的灰袋,拿帕子凈了凈手,便拎起小砂壺斟了杯清水捧給公儀衾淑。
溫熱清水入喉,公儀衾淑霎時清醒不少。
“現(xiàn)在什么時辰?”公儀衾淑揉額輕問。
“辰末時分了。”絳禾接過杯盞擱在梨木案幾上。
“姑娘可要起身?”聽到公儀衾淑醒了,艽藎挑起珠簾繞著指尖問。
絳禾拎著灰袋往外間走,一手將艽藎手里的珠簾盡數(shù)拍落。
“你還繞它!”絳禾覷著眼嗔斥道。
艽藎心虛地拽了拽衣角,忙瞅著空子鉆出外室去端銅盆皂巾。
見絳禾提袋出了外廊,艽藎方才進了內(nèi)室,往小砂壺里又添了股子溫水。
艽藎一邊將手中的巾子沒入銅盆里浸濕,一邊絮絮叨叨起來:“姑娘,聽三公子說今早萬賢館出了件大事。”
公儀衾淑接過巾子細細地撫過一遍臉:“怎么了?”
“昨日里總纂官去萬賢館里收取裱掛的文章,聽說其中一篇策論寫的極好,都送到官家那兒去了。”艽藎一邊往巾子上打皂沫子一邊揚著細眉嘖嘖贊道。
“那可真是件好事。”公儀衾淑抬手將散落的青絲攏至頸側(cè)。
“誰說不是呢!”艽藎復(fù)又將銅盆端至公儀衾淑面前的梨木小幾上:“今早萬賢館都快被汴京的學(xué)子堆滿了,可一一數(shù)過去,任誰的文章都好端端的在館里掛著……”
“姑娘您猜,那紙被呈到官家面前的文章是誰的?”艽藎勾彎眸笑得神秘。
汴京禁城宣德殿
乾昭帝身著玄色滿繡金螭紋龍袍,一手扶案,屈指在一張箋紙上叩了幾下,繼而發(fā)出幾聲開懷朗笑。
“好啊!”乾昭帝拎著御案上的箋紙晃了晃,指著殿內(nèi)諸臣笑道:“昨日上朝你們支支吾吾,一口一個愚鈍無能,不料真正能替朕解憂的人卻在萬賢館里藏著。”
張祿忙上前來推著褶子作揖笑道:“臣等無能,但好在不算埋沒了這顆滄海遺珠,這文章字字珠玉,議論精當,微臣讀來都深覺嘆服。”
“是遺珠不假。”乾昭帝復(fù)又將視線落回文章上細細閱看:“但還需加以打磨。”
“官家,現(xiàn)下人已經(jīng)在殿外候著了,可要傳旨進來?”平壽略側(cè)過身來躬身請示。
“傳吧。”乾昭帝擺了擺手。
不多時,小內(nèi)監(jiān)便引著一人入殿。
“微臣參見官家,官家萬歲萬歲萬萬歲。”崔啟偕方一入殿便忙跪地行禮問安。
“平身吧。”乾昭帝語氣如常。
崔啟偕見宣德殿站滿了人,一個個皆時不時往自己身上瞥兩眼,崔啟偕只覺身上似貓抓一樣,又見乾昭帝盯著御案久久不言,唯自己站在這大殿之上格外突出,心里更如擂鼓一般。
忙在這瞬息內(nèi)拼命回憶自己究竟是哪里觸怒圣意了?
正神游著,卻被乾昭帝突如其來的拍案聲音嚇醒。
崔啟偕只覺自己幾欲跪地。
“啟偕啊啟偕!”乾昭帝指著崔啟偕笑斥道,笑中還頗有些打趣的意味:“朕昨日叫你大哥回家里想辦法,沒想到你竟幫他想出來!你有這能耐,當時殿議時怎的似個悶葫蘆一般?”
辦法?什么辦法?
崔啟偕只覺自己現(xiàn)在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是啊崔大人,您有法子直說便好了,為何還要繞那么大個彎子,借以萬賢館呈交給官家?”張祿甚是不解。
“文……文章?什么文章?”崔啟偕只覺自己越繞越暈,
“嘿!今早萬賢館送來一篇文章,上面是你崔啟偕的印名。”張祿悄悄探手指了指御案上擱置的那張箋紙。
“啟偕?”乾昭帝面色一沉:“這文章?難道不是你送的?”
崔啟偕只覺渾身血液僵冷,倉皇拱手解釋道:“許是,許是府中奴仆趁微臣不注意,偷往萬賢館裱掛的。”
乾昭帝點了點頭:“原來如此,怪不得你一臉不知情的模樣。”
“官家,微臣覺得此文章所述水利策論,恰能解如今營口水患之急。”黃鈞偏步入殿,作揖進言道。
“官家,黃大人所言在理,崔大人有此宏才,卻屈居于東閣祭酒,實在大材小用,不若請崔大人主理營口水患改道一事。”張祿借著黃鈞的話頭續(xù)而進言道。
眼見乾昭帝認真思忖,面上似乎已有贊同之色。
崔啟偕忙上前婉拒:“官家,這……這營口改道一事事關(guān)重大,微臣資歷尚淺又不諳此道,只怕是……只怕是有負官家所托啊!”
乾昭帝抬袖一揮,又點了點桌上的文章,笑得頗有些明以待下的意味:“無妨,漕運改道之事還需再議,眼下汛期將至,你且回去擬一篇治理營口水患的策論來。”
聞言,崔啟偕猛地抬眸,只覺天都要塌了。
他……他如何能寫出來這治水策論啊!
長公主府西院落
自宣德殿殿議而歸,崔啟偕只覺腿軟的連馬都上不去了,侍從無奈,只得支了一頂灰頂小轎將崔啟偕抬了回來。
隨侍打起轎簾,崔啟偕借著小侍的力起身,待抬眼看到長公主府那金燦燦的牌匾后,崔啟偕方才覺得自己那顫顫兩股稍有好轉(zhuǎn)。
薛寶芹正拿著纏金絲剪刀坐在檀案前打理昨夜從花園里挪出來的那株重瓣月季,余光卻瞧見兩個小侍扶著崔啟偕入廳。
薛寶芹心下一驚,擱下剪刀花枝忙快步上前去迎。
見崔啟偕這般連道都難走的哀痛樣子,薛寶芹從小侍手里接過崔啟偕的胳膊來,兩手扶著他,偏頭在崔啟偕身上四下查探。
“官人可是挨了打了?”薛寶芹半是憂心半是疑惑地發(fā)問。
瞧著這背脊腰臀不見半分血跡傷痕,可也像挨了打呀?
昨天朝堂議事回來便心煩氣郁,今日被官家宣過去半晌,怎的連魂兒都沒了?
薛寶芹把崔啟偕扶進內(nèi)廳,仔細利落地褪下官帽官服,又甚是貼心地端來一杯熱茶來解渴壓驚。
“官人,到底發(fā)生了何事啊?”薛寶芹從崔啟偕手中接過茶盞擱在臨近的案幾上,婉聲問道。
崔啟偕抬眼瞧見薛寶芹柔婉謙順的臉孔,伸手攬過她的腰肢,握著薛寶芹的手拍了拍示意其安心。
薛寶芹松了松微微僵硬的腰身,感受著有一下沒一下搭在自己上手上那忽近忽遠的溫度,耐心聽崔啟偕說著。
“今日在宣德殿,官家指著張祿從萬賢館呈上的一篇文章偏說是我寫的,我哪里寫過什么文章?可我打眼瞧了,那箋紙上分明是我的印名,萬賢館也說裱掛的時候是裱的長公主府名,真是奇了……”崔啟偕邊說邊嘆,實在不解。
薛寶芹婉婉一笑,打趣道:“許是哪個學(xué)子裱掛錯了,現(xiàn)下這名譽功績倒成了官人得了!”
崔啟偕無奈睨她一眼戚忿道:“若真是這般倒也罷了,可偏那人所書正是水利工賦,現(xiàn)在朝廷因漕運改道與營口水患的事鬧的不可開交,偏我不開眼迎頭撞了上去,這不是把我往水坑里推嗎?”
聞言,薛寶芹渾身僵冷,似血液回流。
水利工賦……又印以崔啟偕的印名……
不會是……
薛寶芹腦中一白,只覺駭意直竄四肢。
見懷中妻子身姿僵硬,臉色煞白,崔啟偕忙緊握薛寶芹的手憐惜疑問:“你怎么了?可是哪里不舒服?”
“沒……沒怎么。”薛寶慶回過神來,蒼白著臉壓下惴惴不安試探問道:“那后來呢?官家怎么說?”
“后來?”崔啟偕一拍腦門痛苦道:“后來官家便要我寫上一篇營口水患的治理策論,我哪里懂治水啊?眼下逼著我給營口治水想法子,說不準哪天,就真把我扔到營口去了!”
“營口……倒到也沒那般不堪。”薛寶芹面似回憶,小聲呢喃。
“欸?”崔啟偕眼神一亮,扶著薛寶芹的雙肩盯著她的眼睛喜出望外道:“我記得岳丈曾調(diào)任營口,想必營口的風(fēng)土人情,民生政績娘子也頗為熟悉,不知娘子可否幫我?”
“我?”薛寶芹怔忪一瞬,抬起指尖指了指自己。
“不用娘子費神耗力,我寫個大致出來娘子稍加潤色即可。”崔啟偕捧著薛寶芹的手滿目柔情央求道。
薛寶芹猶豫半刻,心有不忍,終是點頭應(yīng)下:“那……好吧。”
用過午膳后,崔啟偕便從各處搜羅了幾大包書冊文章,本就不大的檀案上現(xiàn)下連個擱茶水的地兒都沒有。
內(nèi)室里,本是該休憩的寧和晌午,現(xiàn)下卻氣氛冷凝。
薛寶芹端坐在上首,面色凝霜帶雪,唇線緊抿,平日里溫婉和順的眉眼也染上幾分嚴厲不悅來。
女使垂首低頸跪于地上,靜待訓(xùn)責。
“老實說來,我那篇治水賦論哪里去了?”薛寶芹抬眸問話。
“奴婢……奴婢送……”女使咬著唇似不知如何開口。
“萬賢館被呈上去的那篇!是不是你裱掛上去的!”薛寶芹一拍桌案,語氣頃刻轉(zhuǎn)冷。
眼瞧著主子動怒,女使忙俯身磕頭,繼而低聲啜泣起來。
“娘子息怒,奴婢,奴婢知錯了,奴婢本因著娘子心有韜略無人能識為娘子叫屈,這才堵著口氣將文章裱掛上去,奴婢本以為只是汴京學(xué)子看過也便罷了,誰曾想……誰曾想竟鬧的這般大!奴婢知錯了!娘子,奴婢真的知錯了!”
瞅著從小跟在自己身邊的侍女哭得梨花帶雨,薛寶芹便也不忍再責罰,只是垂眉嘆了口氣道:“你起來吧。”
女使邊起身邊擦著淚哽道:“娘子,現(xiàn)如今,該如何是好?”
薛寶芹心緒不寧,未做答話,直轉(zhuǎn)眸透過窗柩看向窗外那片蔥郁。
時近丑末,夜色濃稠,長公主府西院書房仍燈火通明。
薛寶芹披了件碧藍軟緞披風(fēng),提著紗燈輕聲往書房處去了。
推開門,只見書山卷海中,崔啟偕趴在書案蹙眉眠憩。
薛寶芹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輕聲慢步地走上前去將自己身上的軟緞披風(fēng)解下搭在他身上,又側(cè)身將書案上的燭火挑暗了幾分。
剛欲起身,卻見崔啟偕臂下壓著一張純白箋紙,紙上只洋洋灑灑幾行墨字。
薛寶慶垂眸看著崔啟偕并不安穩(wěn)的睡顏,終是輕嘆一聲。
轉(zhuǎn)過案幾另一側(cè),薛寶芹略抬臂用力,便將崔啟偕身下那張素箋抽了出來,又抬手盞燭火往自己這側(cè)移了移。
鋪呈案上,提筆蘸墨。
半縷月痕攀上窗緣,映下案頭一抹清弱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