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躒迅速作出了決定:聯合韓氏和魏氏討伐中行氏、范氏!
智躒的理由非常充分,他對晉定公道:“主公,國內出現作亂,依法要處死最先開始發動禍亂的人。趙鞅因為家族矛盾而首先動用軍隊,但畢竟那是家族內部事務。中行寅、士吉射居然以此為借口對趙氏家族發起攻擊,他們應該是始作亂者。臣請討伐驅逐之?!?p> 晉定公本就討厭中行寅、士吉射,此時見中軍將智躒主張討伐這兩大家族,正合心意,哪有不同意之理?
得到了晉定公的點頭后,智躒立即召開六卿會議。哦,對了,六卿會議已經不需要了,因為現在留在新絳的也就智、韓、魏三卿了。
韓、魏兩大家族本就與趙氏家族交好,此時見智躒出來主持討伐中行氏、范氏家族大局,二話不說,立即按智躒命令組織家兵,三家合兵一處,向范氏家族和中行氏家族發起了猛烈地進攻。
此時的中氏寅和士吉射正把趙鞅團團圍困在晉陽,此時的趙鞅也確實急得團團轉。晉陽雖然城高墻堅,但如果長期被范家軍和中行軍、邯鄲軍、籍秦的晉上軍團團圍困下去,遲早糧草耗盡,到時趙氏家族就滅族了。
中行寅和士吉射洋洋得意,趙鞅喂,會想到這一天嗎?見過不了多久,晉陽必然被破,中行寅和士吉射開始盤算趙氏家族被滅后趙氏地盤和財產人口該如何分配的問題。
你一個晉陽,能守多久?耗也耗死你趙鞅!
中行寅拿出了中行氏家族的名將世家風范,命令將晉陽團團圍住,不要放走一兵一卒。
中行寅、士吉射正得意呢,突然得到急報:智躒、韓不信、魏曼多率各自家兵已經向范氏、中行氏兩家發起了進攻!
???后院突然起火,士吉射登時亂了方寸。而自詡為名將的中行寅則是拍案而起:好哇,那就干脆一起滅了!
中行寅下令,全軍立即自晉陽撤退,全力攻擊在新絳的智、韓、魏三大家族!
不管如何,此時的中行氏、范氏家人都在新絳,甚至可能已經落入了智、韓、魏三大家族之手。中行寅自認為,果斷自晉陽撤軍、全力進攻新絳的戰略方針是正確無比的。攻下新絳,不斷保住了老婆兒子,還可以挾國君以令各家。
就這樣,公元前497年的晉國終于亂成了一鍋粥,晉國最重要的六大家族陷入了互相攻擊中。
此時的晉國形勢總體上是兩派的互相攻伐,一派是趙氏、韓氏、魏氏、智氏四大家族聯盟,一派是中行氏、范氏和趙氏別宗邯鄲氏三大家族聯盟。
總體上看,雖然晉國六卿是四卿對兩卿一大夫的格局,貌似趙鞅所在的四大家族勢力強一些。
但論實力,范氏、中行氏兩大家族絕不亞于韓、趙、魏、智四大家族,再加上有了趙氏別宗邯鄲氏這支力量,故單純從軍力上講,趙鞅所在的四大家族還要稍遜一些。
但韓、趙、魏、智四大家族擁有一個政治優勢,那便是國君晉定公。春秋時期,任何一場內部權力斗爭,如果是實力相差不大的兩派相斗,誰掌握了國君,那誰就取得了政治優勢。
挾天子以令諸侯,想當年齊桓公稱霸便用了這一招。放到諸侯國內,同樣如此。
晉定公之所以站在韓、趙、魏、智這四卿一邊,一是中行氏、范氏一直以來太囂張,晉定公本就看不慣,二是智躒多年來親近國君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關鍵是這一次,中行寅確實發了昏,在沒有拿下晉陽的情況下,居然撤軍轉攻晉定公所在的都城新絳!
這就相當于直接告訴全世界:我中行氏、范氏兩大家族要對付的不單是你趙氏家族,還要對付國君!
這叫什么?這叫叛亂!
實在是太囂張了。
晉國春秋走到現在,晉定公這樣的國君確實看起來沒多大用了。但關鍵時刻,國君只要在那里,就可以決定誰是正派,誰是反派。
也就是說,中行氏、范氏本來是以兩大家族之力欲滅趙氏家族的內部權力斗爭之戰,一下便變成了推翻晉國國君的叛亂行動!
既然你中行氏家族和范氏家族要叛國了,那晉國六卿以外的其他公族勢力,便自動有了一個站隊,那便是基本站到了國君一邊,也就是站到了智、韓、魏、趙四大家族的一邊。
力量對比瞬間發生了變化。
于是,本來可能是趙氏家族攤上的一件大事,變成了中行氏、范氏以及趙氏別宗邯鄲氏這三大家族攤上的一件大事,哦對了,籍氏家族也是參與到了中行氏、范氏這一派的。
中行氏、范氏還有其他扶持力量嗎?
有,肯定有。但此時的形勢太過于復雜,稍不注意就可能是整個家族的灰飛煙滅。所以,當中行氏、范氏、邯鄲趙氏以及籍氏被晉定公以及中軍將智躒宣布為反叛后,原本中行氏、范氏那些支持者,一時還真不敢冒頭。
不要說你中行寅僅僅是名將中行吳之子,哪怕你就是死去多年的名將中行吳附身,又能怎么樣?
想當年,欒氏家族那么大的勢力,最后還不是灰飛煙滅?
中行寅顯然不是名將,他甚至連起碼的政治常識都沒有,便直接去進攻新絳了。
其實,當中行寅決定進攻新絳時,范氏家臣高強就提出明確的反對意見:“主公,絕對不能攻打都城!攻打都城意味著攻打國君,攻打國君意味著反叛國家,反叛國家意味著失去民心!失去了民心,怎么取得勝利?臣正是因為犯過這樣的錯誤,所以淪落到流亡晉國?!?p> 能說出這樣一番話的高強當然是一個強悍的牛人,是帶著好幾把刷子的那種厲害角色。高強,這是哪位?
高強,原齊國執政上卿,在齊國權力斗爭中落敗,逃亡到了晉國,投身于范氏家族,成為范氏家臣。
想當年,齊國的那場權力斗爭,正是田氏和鮑氏兩大家族聯合,攻打執政上卿高氏、欒氏兩大家族。由于田氏和鮑氏早早便控制了國君,使高氏、欒氏不得不進攻齊宮,意欲奪取國君,但最終失敗了。
由于國君被田氏、鮑氏掌控,高氏、欒氏便被定性為叛軍。一場內部權力斗爭就演變成了平定反叛的軍事行動。于是,原本掌握大權的高氏、欒氏兩大家族頓時失去了其他家族的支持,很快被打敗。
高強還提出了自己的對策:“主公,依臣之見,不如先退守封邑,據城以守。別看韓、趙、魏、智這四卿現在搞在一起,但四卿內部矛盾重重,遲早生變。一旦他們內部出現了糾紛,我們便可以各個擊破。只要擊破他們,那國君便只能依附我們,到時就可以掌控一切。如果現在就與掌握著國君的四卿開戰,那只會迫使他們團結一致?!?p> 士吉射聽后猶豫不決,但眼高過頂的中行寅根本不聽。
中行寅認為,憑著范氏、中行氏兩大家族以及邯鄲氏的兵力,在自己這位名將的加持下,趁趙氏家族元氣大傷,一時被壓縮在晉陽不敢出兵,自己只要迅速進軍,完全可以擊潰韓、魏、智這三大家族,一舉占領都城新絳。
占領新絳,就可以及早將國君控制在自己手里,宣布其他各卿為叛軍,大事可成!
于是,公元前497年11月初4,中行氏、范氏、邯鄲趙氏、籍氏聯軍自晉陽撤出,大舉向新絳殺來!
晉陽之圍頓解!
逃過一劫的趙鞅很快弄清楚了情況,這才是春秋時期晉國的真正名將,趙鞅根本不顧被壓制了多日早已疲憊的趙軍需要修整的實際,下令傾軍出擊,自己親自率軍發起反攻。
不,現在可以說不是簡單的反攻了,而是向中行氏、范氏發起全力追擊了。
結果可想而知,正在進攻新絳的中行氏、范氏、邯鄲氏聯軍不但遭到了新絳軍民的強勢抵抗,還遭到了來自背后自晉陽而出的趙家軍主力的強力攻擊。
陷入兩頭夾擊下的中行氏、范氏和邯鄲氏聯軍大敗,被迫撤退至范氏家族封邑朝歌。
朝歌,原衛國都城,后被晉國所得,成為范氏家族封邑。經范氏家族數代經營,朝歌已經是一個城高墻堅的大城。
公元前497年11月18日,中行寅、士吉射率領從攻打新絳之役失敗的殘兵撤至朝歌,憑朝歌城繼續收攏族兵,意欲再次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