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敏感
今日春分,春以今分,九十天的春季自此已過半數。早開的花兒已盛放多時,柳樹也濃綠垂絳,鳥兒迫不及待亮開歌喉。然而,窗外的幾株法國桐卻一點兒沒有萌芽的跡象,仿佛它們的時間還停滯在冬季。兀立在萬綠叢中的法國桐尚未換上春裝,粗壯虬勁的枝干在陽光下積攢力量。我并不擔心它們忘記了蘇醒,這龐大的身軀曾經羅織起壯觀的綠蔭,它們只是不像其它草木那么敏感。
春生夏長,自然規律。草木是季節的神經,時令變換,皆可觀草木而知。顯然,法國桐是遲鈍的反射弧。不像玉蘭,暖風吹開一樹高潔,春雨灑下,落英繽紛。玉蘭是敏感的,因風而綻,因雨而敗,短短半春,已歷榮枯。再看法國桐,依舊赤膊,挺過了嚴寒,也不醉熏風,為盛夏的繁茂攢足力量。
敏感的玉蘭花早夭,遲鈍的法國桐晚盛。面對來自外界的諸多信息,敏感的心易碎,遲鈍也未必是劣勢。當越來越多的人陷入精神的泥沼不能自救時,旁人的目光、言語更像銳利的探針,輕易就能刺痛神經。人類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別讓這一特性因為敏感變成自我傷害的渠道。遲鈍應對外界有利于保持內心健康。
日本文學家渡邊淳一先生創造了“鈍感力”一詞,他認為現代人不必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擁有鈍感力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我國北宋思想家范仲淹曾有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中的精神實質與渡邊淳一提出的“鈍感力”異曲同工。人生多挫跌,偶有大喜又不免忘形,所謂“寵辱不驚”也正是鈍感力的體現。古今中外的先哲與學者都認識到生活的哲學中敏感不必太多。
上下求索的人生征途已然不易,何必用敏感的神經再將外界的信號放大?為自己罩上鈍感力,抵擋流箭中傷,屏蔽浮夸美言,感謝譏諷,速忘不悅,朝著目標,堅定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