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出生地何處,史學界無定論。家譜載在鄱陽縣城東流水橋。東流水橋,到底在鄱陽何方?我曾說是鄱陽縣城大龍橋,這也只是個猜測。具體方位,家譜也有描述,今錄如下:
①明朝嘉靖二十二年以粟公、桐公、梓公為首“重修總續”譜序中說:姜氏之所以世居于城之東流北隅也。
②清朝康熙十七年,乾隆三年,乾隆二十六年,乾四十六年重修鄱陽姜姓譜時均稱之為芝城東流姜氏。
③清朝乾隆二十六年譜序中說“居城上宦嶺東流水橋北隅一、二坊”。
④五世茂材公“籍于鄱陽上宦嶺東流水橋大街北隅第一坊,及二坊姜姓”。
⑤六世信文公居“上宦嶺北隅第二坊”。
⑥十世公宗道公“居北隅上宦嶺”。
⑦九世公時達“居北隅上宦嶺”。
⑧十五世啟明公“幼子立柱出繼于城東隅德北橋胡康公為子”。
從以上所列條中可以明晰看到:
①鄱陽姜姓居于縣城。
②定位于上宦嶺東流水橋。
③城之東流北隅。
東流水橋的具體方位在何處,應該先了解“東”的方位。家譜中還列有“城南小龍橋”、“城東德化橋”。這個“東”“南”方位應該是以饒州府地所在地為中心而分東南西北。由此有人說上宦嶺東流水橋,應以上宦嶺為中心而分方向,如果如此分法,東流水橋又到鄱陽鎮東湖之東去了。這樣又不符合家譜所描述的地理位置。
1982年鄱陽鎮有一個鋼刻冊子《鄱陽鎮地名錄》提到東流水橋在五一北路劉家巷,長15米,寬2米,紅石砌,單拱。”
《鄱陽民國志稿<交通卷>》中見有一段這樣的字樣:“東流水橋:在城北隅畫錦坊,泄城西北隅水至劉家塘,穿城出。”《鄱陽乾隆志》見到“畫錦坊”條,是這樣記錄的:畫錦坊(上宦嶺)承流巷(八條巷)、艮止巷(九條巷)。從此段文中可以看出畫錦坊就是上宦嶺。承流巷就是八條巷,艮止巷就是九條巷。
上宦嶺是當時畫錦坊的所在地,也就是說“坊”的辦公地點在上宦嶺。管轄承流巷、艮止巷。承流巷就是八條巷,艮止巷就是九條巷。在上個世紀末鄱陽鎮填東湖造東流大道聯通城東時把七條巷改為東湖大道。七條巷往北移改八條巷為七條巷,九條巷為八條巷。劉家塘就在桐子園之東,原八條巷之西。從《民國志》與《乾隆志》上我們可以看出:東流水橋是泄城西與城北之水。
我走了一下濠溝水流與“東流水橋”的水流位置,濠溝水流是:從縣老汽車站北至原鄱陽師范附近(今縣三中)沿老縣城處濠溝而東去流入東湖。東流水橋從老汽車隊沿老縣委、桐子園,劉家塘而東入東湖,在現在的七條巷與八條巷之間。現在的橋已不復存在,但仍保留了泄水的地下通道。
家譜說“上宦嶺北隅”、“東流水橋大街北隅”,從此“北”的方向又點出姜夔出生地在東流水橋之北,于是又可以認為姜夔出生地在目前的商業局至五一路派出所這個范圍內。
綜上所述:家譜所述的姜夔出生地——東流水橋不是鄱陽鎮的大龍橋,而是五一北路劉家巷水向東流至東流湖小學處下水通道是原東流水橋橋址。目前的商業局至五一路派出所這個范圍內的某個點應該符合家譜所述姜夔出生地。